![]() 内容简介 贫困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贫困 收入和消费水平低下是贫困的表征,而贫困的实质是“能力贫困”。阿马蒂亚·森于1970年代开创的“能力”方法,对贫困的根源形成了全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建立超越单一收入(或支出)贫困的多维度的贫困测度体系。 阿马蒂亚·森最早从“能力”(capabilities)、“功能”(functioning)、“权利”(entitlements)等角度来讨论贫困问题。他指出,一方面,不能把贫困仅仅看成是收入缺乏或者消费水平低下,贫困的实质是人们缺乏改变其生存状况、抵御各种生产或生活风险、抓住经济机会和获取经济收益的“能力”,或者他们的能力“被剥夺”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贫困往往是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相伴随的“丰裕中的贫困”,即贫困人口无法平等地获取或接触到许多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公共品),不具备把这些产品转化成效用的“功能”或“权利”。 因此,对贫困的认识、测度和治理要超越单一的“收入或消费”的维度,而应该考虑更多的维度,包括平等的教育机会、平等的卫生医疗条件、平等的社会保障安排、平等的获取信息和技术的机会等。 我国贫富差距大的主要原因 1、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极端。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初衷就是“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但是,在具体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忽视“共同富裕”。 2、“国企改制”直接损害工人阶级利益。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国企改制”,把原本属于全民所有的国营企业,开始“抓大放小”的重组改制。 3、教育产业化、商业化。教育关系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许多纯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也都属于社会福利的一部分,但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教育产业化、商业化政策把教育事业当成了敛财的机器。 4、医疗市场化。与教育改革十分相似,中国在医疗市场化改革中政府退位,过分依赖市场,失去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投入占医院收入的比重平均为30%以上,200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7%。 5、解体集体经济,扶持私有化。改革开放前30年,支撑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民性质的国营企业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农村则表现为人民公社制度。但是,八十年代初的政策“一刀切”,一夜之间把农民的集体经济组织人民公社解散,20多年的财富积累化为乌有。在城市,伴随着“国企改制”和工人下岗,民营(实为私有制)经济大行其道,所谓“国退民进”。 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大背景的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已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经济走势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危机的影响还在不断发酵,国际市场需求仍然低迷不振。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期进入潜在增长率下移的增长阶段转换期。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很难进入强回升状态。其次,宏观调控政策放松力度不大。 从长期经济增长态势看,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经济潜在增长率将逐步下降。2013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7%,低于市场预期,也是自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连续4个季度低于8%,表明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时期。这与发达国家和拉美国家工业化阶段向城镇化阶段转变期间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变化一致。 作者简介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中英对照pdf是由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A. 罗宾逊联合所著,作者用15年的研究,阐述了一个国家为何富裕,为何贫穷的问题的解析。 点击下载: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中英对照 (访问密码:7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