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依然处于一种混乱而失序的局面。所谓“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实验环境,即所有的政治思想得以在此间交汇、碰撞。对当时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这段时期不仅意味着伴随西方扩张而来的社会政治秩序的崩溃,更是传统世界的瓦解。当 危机加剧时,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会感到有必要设计新的世界观,以恢复周围世界的道德与社会秩序。 在本书中,张灏对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刘师培四位在中国历史转变时期(1890—1911)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进行独辟蹊径的研究。这些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并不止于重塑政治秩序,他们要做的是改造整个社会。在这一背景下,作者试图理解这些知识分子身上共存的传承性和断裂性:他们既受传统汉学影响,又受西方思想浸染;既有世界主义的倾向,也有民族主义的激进;既关注个人如何追求至善境界,也关注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我之所以选择这四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们都在此时期以不同方式扮演了思想界的主要角色。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世界观反映了以往缺乏研究的这一时期十分重要的思想风貌。我相信,一并分析他们四人的世界观,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野来审视他们的思想和时代。 编辑推荐 1、张灏是享誉华人世界的学者、思想家,曾师从著名哲学家殷海光、著名汉学家本杰明·史华慈。他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已得到海内外学人的普遍认可和重视。 2、张灏从不重复前人的研究脉络,他回顾和重现了清末民初思潮中最重要的几股力量。通过理解这些知识分子身上共存的传承性和断裂性,探讨他们如何回应时代的刺激和生命的感受,也能为当下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提供明智的历史借鉴。 3、此次集结出版了张灏学术生涯中的代表作《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 作者简介 张灏,1937年生,原籍安徽省滁县。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长期担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现为台北“中研院”院士。主要著作有《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 求秩序与意义》《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张灏自选集》《时代的探索》,他还是《剑桥中国史》晚清部分的撰稿人之一。其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特别是近代思想史。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康有为(1858—1927) 一 思想历程的开端 二 探求思想融合 三 “仁”的道德玄学世界观 1. 仁”的世界观 2.“仁”的道德思想 3. 康氏的人性观 4.“仁”的激进化 5. 仁”的历史化 四 康有为的未来乌托邦思想 第三章谭嗣同(1865—1898) 一 男子汉和殉道者 二 谭的思想探索 三 人性的研究:“仁学” 1.哲学源流 2.实在玄想 3.谭理念中的批判精神 4.谭的反传统抗议 第四章 章炳麟(1869—1935) 一 两条道路的选择 二 章早期思想的形成 三 超越种族民族主义道德观 四 超越种族民族主义:章氏走向唯识宗的道路 五 佛教世界观 六 来自佛家观点的文化批判 七 章氏佛教世界观的两面性 第五章刘师培(1884—1919) 一 刘师培的思想渊源 二 寻求“至善之人”和“至善社会” 三 刘师培诗中的自我和世界观念 四 无政府主义的理想 第六章 结语 附录 译后记 点击下载: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访问密码: 7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