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此系列丛书包括《老清华》、《老北大》、《老胡同》、《老书店》、《西南联大》。这些文字从不同侧面叙述了民国时期的清华、北大、老胡同、老书店等。片段小文、三言两语,生动鲜活地再现了那些逝去的过往。咀嚼这些富有特色和活力的文字,彼情彼景历历在目,那段旧时光也显得华丽而有光彩。 目录 版权信息 总目录 老清华 目录 第一辑 从庚子赔款到清华学堂的建立 第一章 校史杂说 张寿崇:那桐题匾清华园 章元善:封建式出洋 唐绍明:革命中风雨清华 潘光旦:清华的崇美思想 潘光旦:重拾国文课 王造时:国学的回归 潘光旦:“和尚”赶“方丈” 江文汉:外敌的思想入侵 陈康定:清华“四大导师” 费孝通:阴谋下的人才工厂 费孝通:留学费——获得途径 崔国良:最早的研究生院 冯友兰:和而不同 陈岱孙:清华新体制 安洪溪、孙敦恒:清华的“驱吴”斗争 徐辅治:来之不易的清华中学 付士禄:清华园沦为日军魔窟 张友仁:陈岱孙接收清华园 第二章 校长,百年清华的重要奠基者 唐绍明:留美教育奠基人 潘光旦:早期的清华校长 章元善、尚传道:“洋翰林”周诒春 徐辅治:了不起的周诒春 孙锡三:功济后世——周诒春 章元善、尚传道:创办北京图书馆 孙锡三:任劳任怨的周校长 章元善、尚传道:和蔼的校长 章元善、尚传道:视金钱如粪土能有几人 潘光旦:我对周校长的印象 章元善、尚传道:被逼离校 徐辅治:有知识有远见的周诒春 章元善、尚传道:不图名而名自至的周诒春 王思立、宋士英、唐宝心:爱护青年人 徐辅治:小房子里住着大学问 陈中凡:罗家伦的强者哲学 陈中凡:我是校长我说了算 陈中凡:罗家伦眼中的日耳曼精神 陈中凡:最强大的哲学 陈中凡:奢侈的闹剧 陈中凡:我们不要你了 梅祖彦:大楼与大师 冯友兰: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韩咏华:没人愿意倒梅(霉) 韩咏华:梅贻琦公私分明 韩咏华:巡夜的校长 第三章 漫谈清华的校风与制度 潘光旦:清华初期的汉文课程 潘光旦:清华学制 潘光旦:清华的通才教育 潘光旦:清华的成绩计分制 潘光旦:清华的“自由教育” 潘光旦:清华的值钱处 霍启芳:创造力的消逝 冯友兰:教授治校 冯友兰:纪律严明的军式清华 附 清华历任校长及就职演说词 百年清华历任校长 梅贻琦:就职演说 第二辑 老清华的读书生活拾零 第一章 投考清华大学 王道立:虚无的年龄限制 王道立:复试与假辫 潘光旦:清华最早的关系学员 潘光旦:校园内的特殊阶层 潘光旦:革命年代别样生源 冯友兰:清华的转变 胡鉴:数学零分入清华的吴晗 王佐良:良铮的诗风 李埏:“当仁不让于师”的张荫麟 第二章 清华课程与校园生活 王道立:强权下的黑幕 王道立:“负责”的校医 王道立:呼吸体操和半夜运动 潘光旦:一条腿能否出洋 潘光旦:出洋的审判 潘光旦:出洋前夕的演习 潘光旦:清华课程与课堂生活 潘光旦:清华的音乐 潘光旦:令人心怡的学习环境 马约翰:踢球不许打架 章元善、尚传道:奢华体育馆 潘光旦:制度下的生活和“斋务主任” 潘光旦:我们吃的不是饭是道德 潘光旦:传道的校医 潘光旦:清华“识字班” 唐绍明:浓浓的清华情 王造时: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张岱年:我愿意接受教育,但要看是谁教育我 胡鉴:特殊照顾的对象 吴季松:清华时代的吴恩裕 常风:李健吾印象 周如苹:骑马上课的“周大将军” 李埏:教师的竞争 第三章 校园活动与刊物 郭道晖、孙敦恒:清华园学生自治 潘光旦:我们是这样练习口才的 潘光旦:舞蹈中的两性关系 潘光旦:清华刊物 潘光旦:交钱的刊物 马约翰:强迫锻炼 马约翰:清华足球队 潘光旦:清华学生“评议会” 潘光旦:⊥社 潘光旦:基督教在清华 郭道晖、孙敦恒:“孔教会”(一) 潘光旦:三分钟信仰 王造时:清华学生的智力发展 张仲碧:静斋的壁报 潘光旦:娱乐——话剧 潘光旦:娱乐——电影 潘光旦:“孔教会”(二) 第四章 留学生活剪影 章元善:热情的绮色佳人 唐绍明:甄别入校 潘光旦:出洋热 张邦永:战争杂忆——一个女子的爱国情 梅贻宝:要留美,先学游泳 潘光旦:闲适的留学生活 潘光旦:留美学生中的兄弟会 潘光旦:不想再去美国 梅贻宝:热情的犹太书商 梅贻宝:带礼服的会议 费孝通:留学与科举 费孝通:留学制度的完善 费孝通:严格的英国太太 费孝通:我的生命都用来学习了 费孝通:独特的教学方式 费孝通:颇具喜感的考试 附 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说词 曹云祥:1924年秋季开学式上的讲话 曹云祥:192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梅贻琦:1932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第三辑 老清华的名人与课堂趣事 第一章 清华名人堂 王道立:胡敦复——分级受学制 马约翰:不能做“东亚病夫” 吴泽霖:梅先生三件事 陈康定:情定杨步伟 孙敦恒:吴宓的罗曼史 史说:美国两大军校 孙敦恒:吴宓延请四大导师 孙敦恒:吴宓知人善任 李任夫: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 周传儒:卖字维持松坡图书馆 杨鸿激:梁启超的爱好 李任夫:乐观主义者——梁启超 李任夫:梁启超谈——个人政治思想转变 孙敦恒:王国维请旨任教 孙敦恒:王国维进城 孙敦恒:王国维的辫子 陈孝全:耕耘清华园 安洪溪、孙敦恒:张子高论科教的意义 千家驹:反动的观点,严肃的讲学 周士观:勤思是成功的第一步 安洪溪、孙敦恒:张子高抵制日货 汤杰:朱自清与清华图书馆 董善元、陈伯康、马祥宇:学者与书商 闻黎明:朱自清与闻一多 孙玉蓉:俞平伯与陈寅恪 孙敦恒:爱国的张申府 赵俪生:风趣的张申府先生 陈康定:“没有一句褒语”的赵元任 王力:“干不了,谢谢!” 费孝通:爱面子的导师 孙敦恒:张申府教授在清华 卜保怡:对《红楼梦》情有独钟的吴宓 翁文灏:蒋廷黻对蒋介石说反共必须联苏 卜保怡:吴宓的三个“28年” 卜保怡:漫谈式教学 彭国涛:引人入胜的课堂 彭国涛:德艺双馨 易菲淑:沈从文夜市寻宝 李德仁:哲学界第一人 卜保怡:外文系培养目标 李德仁:逻辑很好玩 唐纪明:刘仙洲的教学作风 安洪溪、孙敦恒:张子高的教学 罗哲文:严格的梁思成 邓稼先:邓以蛰两离清华 闻黎明:呕心沥血编成《闻一多全集》 陆言:叶企孙与清华物理系 陆言:尊师爱生的叶企孙 暴春霆:《送米图》题诗 张友仁:经济学界的一代宗师 张书者:化学系主任高崇熙 第二章 老清华的课堂趣事 王道立:“吐字不清”的程先生 王道立:不修边幅的老先生马季立 王道立:“奖罚分明”的马先生 潘光旦:不着调的老师和学生 李任夫:梁启超演讲——《知命与努力》 孙敦恒:王国维的课程 孙敦恒:王国维与“二重证据法” 孙敦恒:张申府上课 赵俪生:“风云突变”的课 第四辑 清华的运动与毕业 第一章 清华运动与革命 郭道晖、孙敦恒:清华园里的“革命党人” 罗章龙:“五四” 梅贻宝:欢迎“入狱” 郭道晖、孙敦恒:清华社团的平民教育 潘光旦:清华学生运动 潘光旦:“救灾”不救灾 潘光旦:清华爱国运动开展的困难性 刘清扬:革命生活 冯友兰:清华保护爱国学生 冯友兰:宋哲元兵围清华园 张仲碧:静斋的反逮捕斗争 第二章 毕业季——耐人寻味的最后一课 马彦祥:“话剧”来源 费孝通:把留学作为最理想的出路 胡鉴:顺利留校 邱行湘:“人才”的力量 潘光旦:旧清华的人才们都到哪儿去了 附 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曹云祥:1924年在甲子级学生毕业式上的讲话 曹云祥:1926年对清华学子的毕业赠言 曹云祥:1931年在甲子级学生毕业式上的讲话 梅贻琦:1927年在清华赠别诸君 梅贻琦:在1932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老北大 目录 第一辑 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 第一章 校史杂说 冯友兰:京师大学堂 朱偰:北大三阶段 沈尹默:6万两的存折 冯友兰:蔡元培任校长 沈尹默:蔡元培之长北大 冯友兰:教授治校 冯友兰:为学术而学术 翟俊千:改革课程编制 沈尹默:向政府提要求 千家驹:六年更名三次 沈尹默:迁校风波 朱偰:北大的三派文风 沈尹默:蔡先生离职 王道元:蔡校长飘然下野 朱偰:辞职启事 梁漱溟:文理为基础 陈仲瑜:各科都来了新教授 刘元功:首开女禁 范体仁:招收女生 刘元功:率先有了女教师 刘元功:授予名誉学位 高兴亚:讲义费风波 高兴亚:限制经费 高兴亚:自请开除 郑天挺:要不要考试 千家驹:教授星散 千家驹:合并国立大学 李九魁:澡堂坍塌 千家驹:北大是中国的缩影 第二章 校长,老北大之魂 冯友兰:海外留学生的起立 冯友兰:管学大臣张百熙 陈仲瑜:说中文还是英文 沈尹默:把《新青年》搬到北京 郑天挺:真实的“兼容并包” 沈尹默:连襟的监视 冯友兰: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冯友兰:先生气象 高平叔:蔡先生遭嫉忌 周作人:古怪的翰林 周作人:没有艳闻的知识人 周作人:寿先生的赞语 周作人:阿世 郑天挺:“我不长朕即国家者之焰” 千家驹:匿名送支票 王廷林:胡适的高收入 王廷林:胡适的逃跑不抵抗主义 王廷林:“打倒胡适!” 李祖荫:胡适被赶下台 周作人:打油诗 高平叔:学术自由 沈尹默:到底是书生 沈尹默:师爷汤尔和 附:历任校长及校长演说辞 北大历任校长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 蒋梦麟:北大之精神 胡适:北京大学50周年校庆演说 第二辑 老北大的读书生活拾零 第一章 投考万方仰慕的学府 俞同奎:46年前我考进母校的经验 陈嘉蔼:投考北大 张申府:北大预科 冯友兰:请改文科 朱偰:万方仰慕的学府 梁漱溟:为解决问题而北来 冯友兰:北大有三种学生 冯友兰:眼界大开 翟俊千:学生才俊不少 刘元功:女生惹关注 高兴亚:相当困难和不切现实的入学考题 高兴亚:只学必修科的帅麻子 千家驹:有如“长征”的投考之路 千家驹:不虞之誉 李九魁:冒名上学 第二章 回想北大当年的校舍与生活 张申府:北大藏书楼 吴范寰:沙滩红楼 张申府:红楼成了新思想运动的中心 李祖荫:静幽的北大图书馆 刘元功:浓郁的读书空气 张申府:图书馆,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许德珩:“五四”时期写大字报 陈仲瑜:关于吃 翟俊千:素食蔚然成风 陈仲瑜:吃好东西的地方 陈仲瑜:游玩之所 陈仲瑜:听戏是一种重要的消遣 陈仲瑜:少数钻八大胡同的学生 陈仲瑜:大多数同学省吃俭用 陈仲瑜:日常生活费用相当低廉 陈仲瑜:蓝布大褂是主打 陈仲瑜:宿舍不够用 李九魁:斋务科没有办法 程厚之:男生宿舍的分类 千家驹:跳了两年窗户的范文澜 千家驹:宿舍乱象 第三章 漫谈北大的校风与制度 翟俊千:学生“老爷” 冯友兰:自由无边的学生 刘元功:法科之盛 陈嘉蔼:风气为之一新 刘元功:教授学外语 陈仲瑜:选科制 陈仲瑜:乱选一气的弊病 李祖荫:点名与代到 程厚之:搞关系的法科生 千家驹:偷听生 千家驹:抄讲义便是了 千家驹:鬼混都可毕业 李九魁:教授爱请假,学生不念书 李九魁:卖弄学识 李九魁:五个月的假期 附:开学典礼演说辞 蔡元培:1919年开学式上的演说词 蔡元培:1920年开学式上的演说词 蔡元培:1921年开学式上的演说词 胡适:1920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胡适:1946年在北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蒋梦麟:立志定向,切实读书,“自”“治”并重 蒋梦麟:1923年北京大学开学演说词 第三辑 老北大的教授与课堂趣事 第一章 教授,老北大的魅力 刘元功:山额夫人与盲诗人 周作人:“亦不通” 周作人:请客送礼的甘君 翟俊千:各学会导师 陈嘉蔼:言必称墨子 陈嘉蔼:谈话请以五分钟为限 陈嘉蔼:胡适之广州演讲受阻 沈尹默:胡适的鬼聪明 陈嘉蔼:胡、张协作 王道元:林纾攻击白话文 刘元功:三个哲学家 刘元功:傅铜受排挤 刘元功:杜威授课 刘元功:罗素,中国应走俄国的政治路线 李祖荫:法律系教员互掐 李祖荫:法律系教员忙兼职 王廷林:爱骂日本人的燕树棠 王廷林:马裕藻的龙门阵 李九魁:没人听懂过的课 李九魁:不听课不考试也能赚学分 千家驹:手放在插兜里行礼 李九魁:孟森点名 李九魁:又一趣闻 李九魁:魏先生教书真热心 李九魁:罗常培先生的独特作风 冯友兰:腿伸得太远 沈尹默:我来北大 沈尹默:讲义和参考书都是保密的 沈尹默:诗好字俗 梁漱溟:讲印度哲学 朱偰:“三沈二马” 许德珩:三只兔子 刘元功:古怪离奇的辜鸿铭 刘元功:辜鸿铭和胡适的争论 周作人:公认的怪人 周作人:只说不做的保皇派 周作人:借机发泄正统思想 周作人:校长是学校的皇帝 刘元功:东西南北人 刘元功:外国人很敬佩他 冯友兰:凡是封建的都是好的 冯友兰:茶壶理论 冯友兰:玩世不恭的名教授 冯友兰:上课只写板书的教授 冯友兰:陈独秀评书法 冯友兰:反派教授水平高 周作人:字写得实在可怕 周作人:湖北有没有学者 周作人:“八部书外皆狗屁” 周作人:林公铎爱喝酒 周作人:唐诗课讲陶渊明 周作人:林公铎抗议聘期 周作人:过分客气的许守白 周作人:愤世嫉俗的黄晦闻 周作人:最喜欢读《心史丛刊》 周作人:时髦的冯汉叔 周作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周作人:冯某人要的酒 周作人:刘叔雅即狸豆乌 周作人:“二云居士” 周作人:刘叔雅最不喜中医 周作人:国会议员着实可怜 周作人:朱胡子 周作人:消极的博士 周作人:闲谈与大吃 周作人:八字 周作人:涉足于花柳场的新派 周作人:有眼识小说 高兴亚:艰难的俄语学习 高兴亚:伊文与柏烈伟 高兴亚:苏联来了三位教授 高兴亚:和蔼可亲的盲诗人 高兴亚:开除邓文溥 千家驹:李大钊的感召力 千家驹:是学生滚还是先生滚 千家驹:法西斯起源“棒喝团” 高一涵:护送陈独秀出京 周作人:给女学生讲课 程厚之:教授的丑闻 朱偰:刘哲遭冷眼 陈嘉蔼:诸子佛书当缓读 陈嘉蔼:凶暴无礼的卡特理 陈嘉蔼:徐崇钦偕同学生看电影 千家驹:挂羊头卖狗肉的教授 千家驹:对着一个学生上课 沈尹默:老学生的翰林梦 第二章 老北大那些课堂趣事 翟俊千:群星璀璨 陈嘉蔼:臭气触鼻的陶兀忒 陈嘉蔼:不说国语的英文教师 陈嘉蔼:要读晋书 陈嘉蔼:成绩人皆在90分以上 陈嘉蔼:傲慢无礼的威廉逊授课 陈嘉蔼:兵式体操 陈嘉蔼:马叙伦讲宋学 陈嘉蔼:可快可慢的哲学课 陈嘉蔼:上课抽水烟喝茶的老教授 陈嘉蔼:以妓院为家的公羊学家 陈嘉蔼:胡适之讲西洋哲学平平无奇 翟俊千:地球是饼状的 翟俊千:杜威教学 陈仲瑜:轰动全城的大课 李祖荫:安静无哗的课堂 高兴亚:不重体育 高兴亚:划考试范围 高兴亚:难倒先生 王廷林:混乱的军训课 李九魁:必修的党义课 冯友兰:讲不完的哲学课 冯友兰:胡适果然不通 梁漱溟:听讲的人竟然多出一倍 梁漱溟:大家都在为学术 朱偰:戏曲小说和印度哲学遭批评 冯友兰:先生被赶跑 冯友兰:研究和教学统一起来 冯友兰:先生照本宣科 千家驹:谁都可以教“马克思主义批判” 千家驹:先生请学生讲课 高兴亚:讲军事学和军制学 高兴亚:学生军 程厚之:两个公开的哲学讲座 翟俊千:“家庭杏坛” 翟俊千:罗素讲学 刘元功:梁启超批胡适 刘元功:梁启超的一次公开讲演 刘元功:节制生育的讲演 刘元功:杜威、罗素先后来中国 王廷林:闻一多讲《诗经》 附 鲁迅:我观北大 胡适:记辜鸿铭 第四辑 老北大的学生社团与刊物 第一章 百家争鸣的学生社团 张申府:新闻研究会 王道元:会社种种 郑天挺:静坐会 郑天挺:音乐传习所 郑天挺:组织画法研究会 许德珩:学生救国会 许德珩:百家争鸣 高兴亚:工读互助团 许德珩:平民教育讲演团 翟俊千:励志小团体 陈仲瑜:“约而精”的少年中国学会 张申府:少年中国学会成分很复杂 许德珩:全国学生联合会诞生 罗章龙: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罗章龙:“亢慕义斋” 陈仲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高兴亚:马克思学术研究会被封 刘元功:不嫖、不赌、不娶妾的进德会 陈仲瑜:改良与革命的分歧 张申府:进步团体座谈会 陈仲瑜:年会无果而散 陈仲瑜:不断发展的“马会” 高兴亚:荣获足球冠军 陈仲瑜:受邀参加远东会议 梁漱溟:关注个人品德行谊的行知会 范体仁:少中学会会员调査表 程厚之:学生会里的政治 李祖荫:教职员俱乐部 第二章 老北大的刊物与书籍 翟俊千:《新青年》 沈尹默:“你来编,我们都不投稿。” 陈嘉蔼:《新潮》与《新青年》此唱彼和 陈嘉蔼:《新潮》的新文章 李小峰:《新潮》经费由学校负担 李小峰:《新潮》的主要推销员是学生 李小峰:学校应负《新潮》印刷费全责 陈嘉蔼:《国故》崇古,《新潮》求新 许德珩:集资办《国民杂志》 许德珩:《共产党宣言》的前半部 许德珩:《国民杂志》社紧急会议 李小峰:“顺利”冲昏了头脑 李小峰:多渠道销售 李小峰:亲自卖书收钱 李小峰:鲁迅的大力支持 第三章 丰碑永驻的运动与革命 罗章龙:秘密行动小组 陈仲瑜:群情愤激 翟俊千:游行示威出发前 许德珩:五四前的准备 许德珩:五月四日的早晨 刘元功:打倒卖国贼曹汝霖 刘元功:攻进曹宅 俞劲:队伍被引向赵家楼 罗章龙:打赵家楼 许德珩:说服军警 俞劲:警察被感化 俞劲:日本人身护章宗祥 俞劲:买火柴的意图 刘元功:火烧曹宅 许德珩:学生会拒绝捐款 许德珩:“二十年后又是一条英雄好汉” 王道元:“你们那学生还要不要哇?” 刘元功:爱国无罪 高兴亚:骂人还要合乎逻辑 刘元功:罢课又来 刘元功:“杀君马者道旁儿” 许德珩:郭钦光之死 刘元功:一鸣惊人的段锡朋 周作人:让人无法忍受的讲话 刘元功:保证段锡朋的安全 高一涵:印刷《北京市民宣言》 高一涵:陈独秀被捕 黄艮庸:散发传单被捕 黄艮庸:在狱中共住了18天 刘元功:“无耻胆小鬼” 程厚之:学生军保卫孙中山 程厚之:学生军为孙中山护灵 程厚之:反对“关税会议”示威运动 程厚之:“首都革命” 程厚之:惨杀学生的事件发生了 千家驹:清党委员 千家驹:反对国立八校合并 千家驹:像笼子里的“鸡鸭” 千家驹:复校运动取得胜利 朱偰:清校 附:毕业典礼演说辞 胡适:在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老胡同 目录 第一章 交道口:闹剧不断的『总统府』 张钫:与袁世凯的一面 唐在礼:军火回扣 王楚卿:段祺瑞家的杂役生计 王楚卿:段祺瑞的规矩 周玳:阎锡山金蝉脱壳 陶树德:冯国璋卖鱼 章士钊:段祺瑞的豪爽 何柱国:段祺瑞和张作霖的信使 王坦:我想做笔买卖 韩玉辰:默不作声 谭光:傅汝霖侵吞国家资财 周玳:段祺瑞临时执政府 陶树德:段祺瑞出任执政的裁员 程厚之:北大学生军迎接孙中山 鹿钟麟:孙中山去世 鹿钟麟:中山治丧地的纠纷 楚溪春:悼中山诗 谭光:孔祥熙的发迹 王楚卿:段祺瑞与汪精卫的争吵 华林:首都革命 李世军:段老总决心要杀一些“赤化捣乱分子” 刘生浚:三一八·开场 杜文若:三一八·逃跑 杨春洲:一个请愿学生的见闻 刘尊棋:回顾“三一八” 范体仁:议决八条 曹祥华:马房避险 许世玮:三一八·刘和珍 程厚之:邓文辉中弹 李纶波:张学良、顾维钧跳舞 千家驹:走形式的狱审 武和轩:斗法 田壁臣:出入伪满国 张樾亭:宋哲元玩牌 宋景昭:战前的宋哲元 黄富强:励志社 第二章 前门外·大栅栏·牛街:谈政治也谈风月 王克昌:何孟雄战斗在宣南 李金龙:名妓辈出的陕西巷 汪建刚:收买议员交易所 汪建刚:不谈政治谈风月 华觉明:废止读经 尚绶珊:银号胡同 王楚卿:不打茶围的段祺瑞 冯友兰:两院一堂 许德珩:照相馆的另类作用 刘味根:中国的第一个话剧学校 王克昌:罗荣桓在湖南会馆 华觉明:在丞相胡同创办《晨钟报》 王克昌:马骏的崇高气节 濮清泉:陈独秀的“寡人之疾” 张文钧:骆驼阿四 张文钧:大烟馆 李金龙:妓院的等级 讷葊:戏班子 霍实子:对日交涉 张文钧:“燕子窠” 周作人:冯汉叔打茶围 沈醉、郭旭:蹲点抓嫖 全信和尚:法源寺 第三章 东华门:胡同中的政治运动 张寿崇:谭鑫培的绝唱 蔡璐:北京学界第一次运动会 张寿崇:清皇室宴请孙中山 袁静雪:袁世凯的家规 袁静雪:袁世凯设女馆 袁静雪:袁世凯多处房产 陈映芳:黎元洪坚拒称王 张国淦:黎元洪坚拒册封 张钫:“光景光景” 高兴亚:曲线入党 吕宝德:中法实业银行经理宅邸 胡传揆:民国时期的协和医院 韩玉辰:黎元洪复位 韩玉辰:黎宅前的丐帮 邓汉祥:掐水掐电 刘味根:廿六剧学社 张绍程:“黄陂不懂这一步棋” 楚溪春:曹锟恐吓黎元洪 汪建刚:弄巧成拙的贿选 罗方中:“中国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 周一志:西山派 罗方中:西山派关门大吉 程厚之:李大钊被捕 刘尊棋:突然被捕 黄绍竑:交际花家的军国大事 霍实子:逃离殷公馆 周作人:刘半农的鱼皮鞋 刘光人:何其巩入狱 暴春霆:胡适题字 王世襄:“郭瓷”的交接 陈明绍:供水与胡同名儿 何思源:免职何思源 黄翔:说客李介人 全信和尚:僧阀 陶树德:赠房 第四章 朝阳门·建国门:『旧宅院』里名人故居多 靳麟:京师同文馆 章元善:出国前的特训 恽宝惠:彭家珍的刺杀 袁静雪:袁世凯遇刺 陶树德:壬子兵变 唐在礼:袁世凯接待孙中山 唐在礼: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李静庭:曹汝霖的公馆 李静庭:曹汝霖破相 叶景莘:提前的五四运动 蔡端:游行队伍逼近赵家楼 寿墨卿:马叙伦电话救陈独秀 张申府:罗素中国讲学 吴范寰:夭折的“北京大学新知书社” 李文杰:邓君翔改名隐居 陶菊隐:福开森拒绝出山 张锐:福开森的古董生意 黄绍竑:跋扈的酒井隆 陶尚铭:《塘沽协定》的产生 靳天林:家庭聚会里的抗日讨论 颜仪民:赛金花与“克林德的石头牌坊” 雷风行:斯诺采访 刘清扬:一二·九与北大 张超济:日本的奴化教育 刘锡珍:皮包的保险公司 陶葊:吴佩孚死于牙病 刘锡珍:日本接管英属保险公司 张锐:被遣送返美 王世襄:未果的文物索取 黄富强:财政局直接收房 王世襄:接收文物 杨格非:傅作义的和谈 邵宝元:北京饭店 第五章 福绥境·丰盛·二龙路:官宦宅第多 刘嵩崑:梅兰芳迁居鞭子巷 成善卿:小胡同里的大作家 王铭珍:旧式接生礼俗 朱庭祜:地质研究所 刘冰天:骗去40万 张岱年:张岱年、张申府居所 徐秀珊:李大钊北京居所 韩玉辰:卖选票 楚溪春:政学会再次成立 王坦:“有钱买个总统当” 华林:撤换女师大校长杨荫榆 许世玮:胡同里的女师大 黄慧珠:忧心切关国家事 张恨水:世界晚报 吴范寰:营救成舍我 吴范寰:北京世界日报 杨铭珍:老舍与小羊圈胡同 李世军:鲁迅的告诫 阎子奉:挖银子 刘清扬:张申府居所 卢景贵:九一八后的东三省交通委员会 魏广洲:书店送书郎 马毅:闭门谢客的齐白石 邹士方、秦宝春:娄师白入齐白石门下 张岱年:张岱年结婚 郄武:教化部 张岱年:张岱年居所 张岱年:张岱年《哲学思维论》 李泰棻:摇身一变的王英 周北峰:北平起义前的撤退 杜任之:傅作义投诚 第六章 景山·东四:民国大师的成就与操守 寿墨卿:章太炎绝食 郑晟礼:外交协会成立背景 梁漱溟:李济深先生 吴范寰:成舍我发迹 范体仁:吉祥胡同的《现代评论》 曾毓隽:绑架段祺瑞阴谋 王楚卿:段祺瑞的“空府” 曾毓隽:段祺瑞不参加孙中山吊唁内幕 楚溪春:军警与三一八惨案 尚绶珊:醋意索命 陈芳:顾颉刚在蒋家胡同 牟龙光:会晤汪精卫 姚雪垠:立志文学 姚雪垠:四赴北平 陶葊:新民会的由来 昝道徒:一贯道的酒考 杜聿明:撤退前的敷衍 李东东:“几分钟”报社交接 第七章 安定门·北新桥·东直门:站在城楼上遥望当年 李寿朋、闵孝慈:经正书院 溥雪斋:大太监小德张 赵德本:义和团火烧东正教堂 讷葊:梨园的掴掌 李静庭:曹汝霖的居所 李纶波:王怀庆公馆 曾毓隽:邓君翔躲债 白恩育:拐卖案其一 圣泉:拈花寺的房租生意 祺克泰、孟允升:蒙古亲王那彦图家道败落 密然、又然、正义:针线胡同的通教寺 袁静雪:袁克定掌家 郑廷玺:王占元的房产 第八章 西长安街:『神州第一街』 汪荣堃:“贵胄班” 袁静雪:袁世凯入住中南海 刘振生:安福系的形成 曾毓隽:安福系名称由来 曾毓隽:安福俱乐部 陈文运:张勋复辟 王家桢:张勋复辟当天的酸梅汤 陶树德:复辟后的逃亡 祺克泰、孟允升:养小 叶景莘:国民外交协会 叶景莘:豪杰梁秋水 郑晟礼:五四事后 李鹏图、刘序东、李邺亭:贿考 王坦:“总统,是当得当不得” 冯亦吾:汤四爷 文强:戴老板的安排 唐真如:王鸿韶的公馆 王化一:东北流亡青年在北平 周北峰:白旗与北平解放 王克俊:傅作义的家宴 陈明绍:垃圾城 千家驹:胡同公寓 附录:胡同 西南联大 目录 第一辑 西南联合大学的缘起 第一章 校史杂说 谭文耀:暂驻衡湘 又成离别 左右:史无前例的“长征” 黄钰生:增设师范学院 刘兆武:五个学院 左右:蒋梦麟去蒙自考察 何宇:叙永分校 陈长平:两首校歌 申泮文:三校公物迁移北运 第二章 校长,西南联大之魂 刘兆武:“你是我的代表” 左右:“在联大,我不管就是管” 谢本书:多听少说的梅校长 谢本书:值得回味的定胜糕 谢本书:联大人的“梅迷”情结 第二辑 名师趣事与校风校制 第一章 西南联大名师堂 符开甲:陈岱孙讲《经济学概论》 李广田:风趣的朱自清 李建恩:朱自清披毡入城 李建恩:循循善诱的朱自清 李建恩:朱自清的昆明足迹 王景山:林语堂的演讲 姚渠芳:从不点名的钱穆 王敦书:历史系主任雷海宗 李赋宁:“哈佛三杰”——陈寅恪、汤用彤、吴宓 冯友兰:《知识论》和《逻辑》 杨起、王荣禧:杨振声讲现代中国文学 杨起、王荣禧:杨振声力倡白话文 杨起、王荣禧:启发式教学 吴晓铃:刘叔雅讲《庄子》 刘兆武:旁听陈寅恪的历史课 刘兆武:张奚若扯闲话 刘兆武:皮名举画地图 庞瑞、杨玉玮:蔡方荫爱说“Now, then” 庞瑞、杨玉玮:不讲半点情面的蔡方荫 刘兆武:推崇《金瓶梅》的沈从文 汪曾祺:创作能不能教? 汪曾祺:沈从文教创作 汪曾祺:不赞成命题作文 汪曾祺:“要贴到人物来写” 汪曾祺:亦师亦友的沈从文 汪曾祺:沈从文痛恨打扑克 汪曾祺:善于谈天的沈从文 顾迈南:华罗庚在西南联大 顾迈南:与闻一多隔帘而居 冯至:翻译《歌德年谱》 冯至:背包里的《歌德全集》 冯至:偶然的十四行诗 冯至:教授很年轻 戴世光:我与西南联大的渊源 刘兆武:“二云居士”刘文典 刘兆武:郑天挺讲明史 孙观华:社会学系的名教授 陈康定:文学史家萧涤非 肖昆云:动员学生复课的傅斯年 田曰灵:严苛的化学系教授 李建武:59.5分也是不及格 董树屏:德高望重的“刘老夫子” 宗孔德:电机系主任章名涛 赵震炎:航空系主任王德荣 赵震炎:畅销昆明的“西曼”墨水 刘兆吉:杨石先、黄钰生深夜整考题 刘兆吉:闻一多畅谈新诗 王佐良:有数学头脑的现代诗人——威廉·燕卜荪 朱德熙:怀念唐立庵先生 傅举晋:“平生爱海伦”的吴宓 林元: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 袁方、全慰天:有所为有所不为 赵捷民:体育行家马约翰教授 朱俊、李红英:英籍教授白英 朱俊、李红英:俄籍教师噶邦福 周崇德:博学多才的罗伯特·温德教授 沈琨、沈靖:生物化学家沈同教授 符开甲:大师荟萃的中文系 杨蓍荀:必须爱惜公物 熊德基:百家争鸣,各展所长 熊德基:新课程层出不穷 张凤祥:偏爱选修课 第二章 漫谈校风与制度 熊德基:四种学号 戴世光:集三校校风之精华 李凌:高效能的行政部门 熊德基:“精兵简政”的典范 朱鸿运:勤奋好学的校风 朱鸿运:“民主堡垒”之美誉 赵乃抟:团结互让,不讲门户 谢本书:联大校训——“刚毅坚卓” 木子:解读西南联大校训 刘兆武:学术自由之风 熊朝隽: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马识途:绝不照本宣科 马识途:推崇真民主和真科学 杨光社:严谨认真的校风 杨光社:三校团结合作的缘由 李凌:没有不上课的教授 王先冲:不到70分不准入系 梅祖彦:西南联大的办学体制 马识途: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杨光社:“通识为本,兼识为末”的培养目标 贺连奎:“中西合璧”的授课方法 第三辑 西南联大的读书生活拾零 第一章 招生与课程设置 李凌:招生标准高 朱光亚:高质量的学生 周明道:报考西南联大 常荣福:迟到的录取通知 钱惠濂:如愿进校门 吴方:考取西南联大的经过 夏雨:二入联大 李凌:文理兼修的课程设置 熊德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王补宣:最怕体育课 田曰灵:化学系的选修课 沈元:航空系的教学安排 沈元:航空系的高淘汰率 贺连奎:最难学的课程——工程力学 陈南平、张远东:联大机械系 第二章 回想当年的校园生活 杨振宁:最好的大学 易颜:李政道在西南联大 章成艳:“二妙”之一李赋宁 吴大猷:漫长的往返路程 陈省身:室友华罗庚 王世堂:“抢书”的朋友 王世堂:不耻下问的“小孩” 王世堂:爱说“Pure”的邓稼先 姚秀彦:漫画版冯友兰 龙美光:联大图书馆 高小文:暑期的军事训练 张定华:“翻车事件” 孙观华:活跃的辩论会 杜汝楫:考高分不容易 冯至:林场茅屋 冯至:习以为常的跑警报 钱德基:学生自治会的改选 杨天堂:大西门外的新校舍 王景山:别具特色的“八宝饭” 王景山:灰布长衫是主流 任之恭:迁校初期的艰难生活 郭沂曾:“跑警报” 张闻博:教室设在古庙里 张闻博:贫穷学生的“贷金”待遇 张闻博:茶余饭后打桥牌 贺连奎:活泼调皮的学生 胡邦定:编报人的辛苦 黎勤:婚姻恋爱问题座谈会 张凤祥:别开生面的讲演活动 贺连奎:工学院的实习区——江西会馆 贺连奎:工学院的教学区——迤西会馆 郭沂曾:联大物理系 赵乃抟:从不计较穷和苦 熊德基:“难民大学” 田曰灵:恶劣的学习条件 田曰灵:贴补生活 田曰灵:自由选择学生宿舍 王宪钊:靠目力和“手感”观测气象 陈炎创:实习与勤工俭学相结合 陈炎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光德正:工学院学生的课余生活 黄钰生:公费师范生 卢华焕:在注册组工作的日子 何期明:座无虚席的图书馆 何期明:联大学生的衣着 张凤祥:联大的“民主墙” 吴铭绩:简陋的设备 吴铭绩:一书难求 吴铭绩:在茶馆里自习 张之良:滇西翻译官 高小文:军训风波 汤衍瑞:长沙临时大学生活点滴 李桂华:游泳趣事 姚秀彦:南院女生 姚秀彦:课堂内外 姚秀彦:苦中作乐 刘兆武:提高英文的途径 刘兆武:从土木系到历史系 徐达仁:名目繁多的奖学金 申泮文:10元补助费 王浩:谁也不怕谁 胡邦定:没有分数 第四辑 学生社团与革命 第一章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与刊物 章成艳:“湖畔绅士”英语俱乐部 邢福津:学生自治会的成立 邢福津:学生自治会的竞争 刘兆吉:南湖诗社始末 张定华:联大剧团的产生 张定华:联大剧团的贡献 钱德基:群社 张维亚:群社的兵役宣传活动 冯至:和冬青社的接触 孙观华:社会科学研究会 方复:铁马体育会 翟国瑾:国民剧社的成立 翟国瑾:拮据的演出经费 钱德基:《春秋》壁报的风波 魏铭让:神曲社的成立 冯至:林元和文聚社 黄宏煦:“流火”壁报社 杨显公:筹办《春雷》壁报社 王明:联大新诗社 胡邦定:僧音合唱团 吴宝璋:创办“民众夜校” 傅乐炘:“炔社” 朱鸿运:剧艺社 胡邦定:感人至深的话剧演出 张映庚:《国文月刊》 林元:《文聚》创刊的经过 贺连奎:《学生报》 黎勤:女同学创办的壁报——《南苑》 第二章 丰碑永驻的运动与革命 钱德基:各派政治力量在联大 钱德基:联大的地下党总支 邹文靖:“倒孔运动” 邹文靖:“倒孔”示威游行 黎勤:读书会的秘密活动 马豫:参加空军的联大学生 彭国涛:三次从军抗日高潮 李光荣:“五四”纪念活动 朱鸿运:“一二·一”运动 闻一多:亲历“一二·一惨案” 张友仁:四烈士公葬典礼 老书店 目录 第一辑 老书店 宋云彬:发时代新声 宋云彬:进步“开明” 宋云彬:出版两部大书 宋云彬:“大书”《辞通》 宋云彬:《二十五史》与《二十五史补编》 宋云彬:抽版税发财 宋云彬:《开明英文读本》的畅销 冯和法:竞争者出现 宋云彬:《爱的教育》 宋云彬:惜哉!开明 王大煜:进步文化的堡垒——生活书店 胡愈之:结缘生活书店 王大煜:生活书店与救国会 王大煜:生活书店的人事制度 王大煜:关心读者 王大煜:从《生活周刊》到《生活日报》 王大煜:生活书店开架售书 王大煜:举办义卖,支援抗战 王大煜:改善职工待遇 魏晋:生活分店 张启宗:黑名单变“明” 王大煜:生活书店遭查封 沈静芷:成立新知书店 冯和法:辛苦办新知 薛暮桥:出版《中国乡村建设批判》 沈静芷:别具一格的《文化线》 赵晓恩:香港新知 赵晓恩:新知关门 张弢英:辛垦一二事 萧作霖:拔提书店 张企程:中国世界语书店 陈子谷:短命的半岛书店 冯和法:设“不二书店” 李成俊:惠记书店 第二辑 老书局 贾平安:创办商务印书馆 贾平安:教科书营业冠于全国 贾平安:随书编写教授法 陈廷缜:早期发展的奥秘 黄警顽:商务的图书推广 陈廷缜:推销的窍门 曹冰严:影印善本古籍丛书 曹冰严:创办公共图书馆 曹冰严:东方图书馆 曹冰严:任人唯贤 卢天白:商务印书馆的稿酬制度 卢天白:“新标准办法”的风波 朱友伦:杭州分馆的运营 万籁鸣:我在商务画插画 朱蔚伯:改组编译所 朱蔚伯:四角号码检字法 顾祖荫:撤柜开架的创举 董涤尘:在数学部当编辑 胡愈之:由合资变民企 邹修庵:也是文具店 杨荫深:重编《高中国文课本》 王云五:《万有文库》的缘起 王云五:《万有文库》的发行与预定 朱蔚伯:《百科全书》的破产 朱蔚伯:功亏一篑的《丛书集成》 陈廷缜:可取的经营管理方法 陈廷缜:职工培训——学徒制 陈廷缜:年功加给制薪酬 王之恕、宣节带:京华印书局的全盛期 王之恕、宣节带:拓银行业务 王之恕、宣节带:京华难逃厄运 章锡琛:中华书局诞生 朱联保:早期中华书局责任人 金寒英:欲编《辞海》 章锡琛:“游击战”胜出 朱联保:分馆分局 朱联保:书局副业 朱朗亭:选择分局经理的标准 朱朗亭:杭州分局的运营 豆稚五:昆明分局的经营特点 朱联保:改组公司 俞鼎梅:从招考集资 朱联保:创用标点符号 邱仲和:出版有一手 刘季康:初期推广活动 朱联保:获得“号召力” 朱翊新:勉强生活 刘廷枚:用赠品吸引读者 刘季康:正常推广方式 刘弘任:边陲设店 翁稚棠:特色设店 邱仲和:排辈论“字” 刘弘任:《千字课本》 朱联保:日伪下杀手 朱翊新:最好的时机 朱联保:出版长篇通俗小说 朱联保:创用新词“连环图画” 朱联保:陈嘉庚与世界书局 朱联保:教科书的送审内幕 朱联保:不为10万元折腰 朱联保:朱生豪的稿酬 谷馨山、赵树芬:接任泰东 谷馨山、赵树芬:出版转移 谷馨山、赵树芬:不弃政治往来 谷馨山、赵树芬:创造社的第一个据点 谷馨山、赵树芬:出版国故 谷馨山、赵树芬:假公济“泰东” 谷馨山、赵树芬:随“时”而动 谷馨山、赵树芬:只愿遂民意 谷馨山、赵树芬:自树一帜 谷馨山、赵树芬:赵公陨落 冯和法:合作办书局 冯和法:从“三个一”开始 冯和法:初办黎明 冯和法:初到黎明 冯和法:《经济学季刊》 冯和法:包办“黎明” 冯和法:黎明一期刊 冯和法:真正负责人 冯和法:“独裁”一面 冯和法:难定方针 冯和法:在文学方面的一贯性 冯和法:农书出版 冯和法:《中国农村》应运而生 冯和法:《中国农村》脱离“黎明” 冯和法:黎明“后台” 冯和法:各取所需 冯和法:在粤书局 冯和法:又看到希望 冯和法:再次白手起家 冯和法:变成文具店 冯和法:名存实亡 冯和法:出版大学课本 冯和法:转移广州 傅荣恩:命名正中 黎孑遗:正中之谜 傅荣恩:文化“特务”任务 黎孑遗:抗战以前的正中书局 黎孑遗:“七联处”的成立 黎孑遗:生财之道 刘寒英:国定本的产生 刘寒英:反对七联的风潮 黎孑遗:正中西迁 黎孑遗:正中瓦解 萧作霖:中国文化书局 张超济:敌伪的“新民” 张超济:走狗本质 张超济:成立“学用品部” 张超济:荼毒思想的书馆 范予遂:应急的“民力” 江文汉:青军协会书局 第三辑 老书社 李小峰:难被认可 李小峰:印些像样书 李小峰:《新潮》的推销员 李小峰:推广新文化 李小峰:竭力服务 李小峰:《呐喊》新气象 李小峰:革新出书 李小峰:社址被销 陈铭枢:鱼龙混杂 陈铭枢:“神州”大变身 陈铭枢:“神州”滞销 陈铭枢:“南自南,北自北” 陈铭枢:论战巧借“力” 陈铭枢:“神州”难见天日 陈子谷:东流“诗歌” 卢耀武:秘密“编译社” 赵晓恩:文化阵地 赵晓恩:“文化城” 赵晓恩:人事的变动 赵晓恩:出版的复活 赵晓恩:重印刊物 刘文辉:作文化斗争 屠思聪:《一览图》始末 屠思聪:地图出版无望 第四辑 老刊物 孙孟晋:强学会刊物 朱蔚伯:《东方杂志》 冯和法:始创《文摘》 冯和法:尽心竭力 冯和法:独立“复旦”外 冯和法:继续《文摘》 冯和法:保《文摘》本质 汪松年:全国最新报 陈铭德、邓季惺:《新民报》简介 陈铭德、邓季惺:进步爱国 陈铭德、邓季惺:《新民》丛书 章元善:《合作讯》历程 蔡端:《一般》 秦柳方:《救亡日报》在桂林 郑逸梅:《红杂志》 郑逸梅:富丽《红玫瑰》 秦柳方:救国会的《中国农村》 孙玉蓉、王爱英:复古的《学衡》 赵晓恩:《文化杂志》 李梅甫:昭平版问世 胡愈之:《新生》的新生 胡愈之:形势教育 薛暮桥:白区的战果 冯和法:论战革命 冯和法:曲折前行 冯和法:增设板块 冯和法:《中国农村》遭查禁 尚丁:孤立反动杂志 胡愈之:汉奸报纸 胡愈之:南洋“小”刊物 胡愈之:《风下》由来 胡愈之:引导爱国 胡愈之:紧跟时局 张楚琨:《南侨日报》 张楚琨:华侨纽带 胡愈之:南洋喉舌 陈子谷:国内的帮助 陈子谷:创办《质文》 方仲伯:《申报》的拓展 第五辑 教科书与工具书 曹冰严:三日售罄的《最新教科书》 顾树森:“特种教科书” 顾树森:“国定教科书” 朱联保:“新”教科书 刘廷枚:编译《福尔摩斯探案大全集》 章锡琛:举足轻重教科书 金寒英:定出版原则 金寒英:“披沙拣金” 金寒英:待时而售 金寒英:《辞海》款式 金寒英:例证来源 金寒英:《辞海》的诸多“关于” 金寒英:更具生命力 金寒英:“小品登堂” 金寒英:引书加篇名 金寒英:未完成之事 许世玮:《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 第六辑 民国出版之大人物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 曹冰严:兢兢业业的张菊生先生 郑贞文:王云五的“前半生” 郑贞文:胡适的推荐 章锡琛:错误的决策 章锡琛:世界书局创始人 刘廷枚:沈知方巧妙募金 杨耀健:叶圣陶与开明书店 郑贞文:高梦旦悉心印古书 吴觉农:《新女性》执笔人 冯和法:多才多艺的伍蠡甫 冯和法:荐我去书局 冯和法:独力难支 胡愈之:介绍欧洲状况 徐安如:胡愈之的指示 章锡琛:林亚泉主编《东方》 冯和法:黎明书局的总经理 章乃器:独创《新评论》 方仲伯:传播马列读物 方仲伯:李公朴的主张 张恨水:《春明外史》的版权 张恨水:《金粉世家》的遗憾 张恨水:无力圆梦 冯和法:月刊改旬刊 冯和法:无力回天 冯和法:与孙寒冰的争论 冯和法:坚定信念 冯和法:一个怪现象 杨凡:蒲风作《六月流火》 杨凡:在外不折腰 王云凡:古典文学总编辑谢无量 任是军:柳乃夫英勇牺牲 秦柳方:教育家俞庆棠 冯和法:黎明董事长 冯和法:为黎明出力的人 冯和法:“抠门”的徐毓源 金寒英:“鸟尽弓藏” 水世铮:雷洁琼护“生活” 魏广洲:送书遇名师 张启宗:“救国”在救国 杨慎之:《救亡》停刊了 第七辑 民国书业之大事件 宋云彬:开明书店跟世界书局的争讼 陈煦:新生事件的始末 宋云彬:“六大书局” 宋云彬:“书业托拉斯” 谢天培:“正中”“拔提”由来 张企程:办书店,售“世界语” 张汉文:书局略谈 高思庭:国民党两书局 张启宗:“三户”略述 谭光:办书局 李梅甫:书店的创建 朱联保:同行的微妙 刘季康:无序的竞争 黎孑遗:争夺出版霸权 郑贞文:自立门户 翁稚棠:打破垄断 章锡琛:联手“治”世界 刘季康:“六家公议” 吴研因:三联升七联 刘寒英:关于“七联处” 朱联保:承印比例 吴研因:“联”多粥少 吴研因:三分教材天下 朱联保:“死里逃生” 朱联保:抵制“出版法” 冯和法:寻找出版商 冯和法:双向选择 朱联保:世界书局的笔墨官司 冯和法:并肩作战 曾扩情:书店与谍报 袁英林:CC的出版 赵澍:为反共服务 刘恭:混淆视听 吴范寰:被迫迁让 覃异之:“开明气象” 魏晋:暴露真面目 覃异之:逮捕书店人员 魏晋:据理不后退 阎宝航:舆论反击 章乃器:《救亡》遭迫害 黄敬斋:捣毁书店 刘恭:南温泉“生意” 韩海容:以教育之名 朱联保:出版难行 戴鹏天:反动文化措施 戴鹏天:设层层关卡 朱联保:难过的1941 朱翊新:一落千丈 方仲伯:民主在滇 方仲伯:改“量才”之名 谷馨山、赵树芬:赵南公被罚 赵晓恩:转移工作重心 姜椿芳:另辟阵地 李梅甫:迂回战斗式 谢天培:“温柔”的“围剿” 谢天培:“文化围剿”破产 周新民:暴徒的袭击 陈文荣:白色笼罩下 胡愈之:维华侨团结 吴研因:教材之战 谢天培:暴力“文化围剿” 江文汉:“甘地”在中国 冯和法:无缘《译文》 陈小翠、范烟桥、周瘦鹃:宦游游记 千家驹:批判乡村理论 章念驰:出版《家书》 徐安如:进入《民主日报》 冯和法:病中依旧想《文摘》 冯和法:深入人心 吴研因:尽情拉拢 朱联保:书局练习生 胡子婴:“聚餐”生活 戴鹏天:“新书介绍” 任是军:青记一支队 冯和法:一条文化街 冯和法:聚会约稿 陈铭德、邓季惺:恫吓学生 姜椿芳:译《列宁》 傅益光:《人生观之论战》 张企程:世界语的《世界》 张启宗:不惧威胁 胡愈之:胡王勾结 点击下载:民国趣读系列(共5册) (访问密码:7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