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电子书免费下载_爱书吧

当前位置: 主页 > 历史 >

民国趣读系列(共5册) pdf下载

时间:2022-03-2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内容简介 此系列丛书包括《老清华》、《老北大》、《老胡同》、《老书店》、《西南联大》。这些文字从不同侧面叙述了民国时期的清华、北大、老胡同、老书店等。片段小文、三言
 
 
 
内容简介
 
此系列丛书包括《老清华》、《老北大》、《老胡同》、《老书店》、《西南联大》。这些文字从不同侧面叙述了民国时期的清华、北大、老胡同、老书店等。片段小文、三言两语,生动鲜活地再现了那些逝去的过往。咀嚼这些富有特色和活力的文字,彼情彼景历历在目,那段旧时光也显得华丽而有光彩。
 
 
 
 
目录
 
版权信息
 
总目录
 
老清华
 
目录
 
第一辑 从庚子赔款到清华学堂的建立
 
第一章 校史杂说
 
张寿崇:那桐题匾清华园
 
章元善:封建式出洋
 
唐绍明:革命中风雨清华
 
潘光旦:清华的崇美思想
 
潘光旦:重拾国文课
 
王造时:国学的回归
 
潘光旦:“和尚”赶“方丈”
 
江文汉:外敌的思想入侵
 
陈康定:清华“四大导师”
 
费孝通:阴谋下的人才工厂
 
费孝通:留学费——获得途径
 
崔国良:最早的研究生院
 
冯友兰:和而不同
 
陈岱孙:清华新体制
 
安洪溪、孙敦恒:清华的“驱吴”斗争
 
徐辅治:来之不易的清华中学
 
付士禄:清华园沦为日军魔窟
 
张友仁:陈岱孙接收清华园
 
第二章 校长,百年清华的重要奠基者
 
唐绍明:留美教育奠基人
 
潘光旦:早期的清华校长
 
章元善、尚传道:“洋翰林”周诒春
 
徐辅治:了不起的周诒春
 
孙锡三:功济后世——周诒春
 
章元善、尚传道:创办北京图书馆
 
孙锡三:任劳任怨的周校长
 
章元善、尚传道:和蔼的校长
 
章元善、尚传道:视金钱如粪土能有几人
 
潘光旦:我对周校长的印象
 
章元善、尚传道:被逼离校
 
徐辅治:有知识有远见的周诒春
 
章元善、尚传道:不图名而名自至的周诒春
 
王思立、宋士英、唐宝心:爱护青年人
 
徐辅治:小房子里住着大学问
 
陈中凡:罗家伦的强者哲学
 
陈中凡:我是校长我说了算
 
陈中凡:罗家伦眼中的日耳曼精神
 
陈中凡:最强大的哲学
 
陈中凡:奢侈的闹剧
 
陈中凡:我们不要你了
 
梅祖彦:大楼与大师
 
冯友兰: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韩咏华:没人愿意倒梅(霉)
 
韩咏华:梅贻琦公私分明
 
韩咏华:巡夜的校长
 
第三章 漫谈清华的校风与制度
 
潘光旦:清华初期的汉文课程
 
潘光旦:清华学制
 
潘光旦:清华的通才教育
 
潘光旦:清华的成绩计分制
 
潘光旦:清华的“自由教育”
 
潘光旦:清华的值钱处
 
霍启芳:创造力的消逝
 
冯友兰:教授治校
 
冯友兰:纪律严明的军式清华
 
附 清华历任校长及就职演说词
 
百年清华历任校长
 
梅贻琦:就职演说
 
第二辑 老清华的读书生活拾零
 
第一章 投考清华大学
 
王道立:虚无的年龄限制
 
王道立:复试与假辫
 
潘光旦:清华最早的关系学员
 
潘光旦:校园内的特殊阶层
 
潘光旦:革命年代别样生源
 
冯友兰:清华的转变
 
胡鉴:数学零分入清华的吴晗
 
王佐良:良铮的诗风
 
李埏:“当仁不让于师”的张荫麟
 
第二章 清华课程与校园生活
 
王道立:强权下的黑幕
 
王道立:“负责”的校医
 
王道立:呼吸体操和半夜运动
 
潘光旦:一条腿能否出洋
 
潘光旦:出洋的审判
 
潘光旦:出洋前夕的演习
 
潘光旦:清华课程与课堂生活
 
潘光旦:清华的音乐
 
潘光旦:令人心怡的学习环境
 
马约翰:踢球不许打架
 
章元善、尚传道:奢华体育馆
 
潘光旦:制度下的生活和“斋务主任”
 
潘光旦:我们吃的不是饭是道德
 
潘光旦:传道的校医
 
潘光旦:清华“识字班”
 
唐绍明:浓浓的清华情
 
王造时: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张岱年:我愿意接受教育,但要看是谁教育我
 
胡鉴:特殊照顾的对象
 
吴季松:清华时代的吴恩裕
 
常风:李健吾印象
 
周如苹:骑马上课的“周大将军”
 
李埏:教师的竞争
 
第三章 校园活动与刊物
 
郭道晖、孙敦恒:清华园学生自治
 
潘光旦:我们是这样练习口才的
 
潘光旦:舞蹈中的两性关系
 
潘光旦:清华刊物
 
潘光旦:交钱的刊物
 
马约翰:强迫锻炼
 
马约翰:清华足球队
 
潘光旦:清华学生“评议会”
 
潘光旦:⊥社
 
潘光旦:基督教在清华
 
郭道晖、孙敦恒:“孔教会”(一)
 
潘光旦:三分钟信仰
 
王造时:清华学生的智力发展
 
张仲碧:静斋的壁报
 
潘光旦:娱乐——话剧
 
潘光旦:娱乐——电影
 
潘光旦:“孔教会”(二)
 
第四章 留学生活剪影
 
章元善:热情的绮色佳人
 
唐绍明:甄别入校
 
潘光旦:出洋热
 
张邦永:战争杂忆——一个女子的爱国情
 
梅贻宝:要留美,先学游泳
 
潘光旦:闲适的留学生活
 
潘光旦:留美学生中的兄弟会
 
潘光旦:不想再去美国
 
梅贻宝:热情的犹太书商
 
梅贻宝:带礼服的会议
 
费孝通:留学与科举
 
费孝通:留学制度的完善
 
费孝通:严格的英国太太
 
费孝通:我的生命都用来学习了
 
费孝通:独特的教学方式
 
费孝通:颇具喜感的考试
 
附 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说词
 
曹云祥:1924年秋季开学式上的讲话
 
曹云祥:192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梅贻琦:1932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第三辑 老清华的名人与课堂趣事
 
第一章 清华名人堂
 
王道立:胡敦复——分级受学制
 
马约翰:不能做“东亚病夫”
 
吴泽霖:梅先生三件事
 
陈康定:情定杨步伟
 
孙敦恒:吴宓的罗曼史
 
史说:美国两大军校
 
孙敦恒:吴宓延请四大导师
 
孙敦恒:吴宓知人善任
 
李任夫: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
 
周传儒:卖字维持松坡图书馆
 
杨鸿激:梁启超的爱好
 
李任夫:乐观主义者——梁启超
 
李任夫:梁启超谈——个人政治思想转变
 
孙敦恒:王国维请旨任教
 
孙敦恒:王国维进城
 
孙敦恒:王国维的辫子
 
陈孝全:耕耘清华园
 
安洪溪、孙敦恒:张子高论科教的意义
 
千家驹:反动的观点,严肃的讲学
 
周士观:勤思是成功的第一步
 
安洪溪、孙敦恒:张子高抵制日货
 
汤杰:朱自清与清华图书馆
 
董善元、陈伯康、马祥宇:学者与书商
 
闻黎明:朱自清与闻一多
 
孙玉蓉:俞平伯与陈寅恪
 
孙敦恒:爱国的张申府
 
赵俪生:风趣的张申府先生
 
陈康定:“没有一句褒语”的赵元任
 
王力:“干不了,谢谢!”
 
费孝通:爱面子的导师
 
孙敦恒:张申府教授在清华
 
卜保怡:对《红楼梦》情有独钟的吴宓
 
翁文灏:蒋廷黻对蒋介石说反共必须联苏
 
卜保怡:吴宓的三个“28年”
 
卜保怡:漫谈式教学
 
彭国涛:引人入胜的课堂
 
彭国涛:德艺双馨
 
易菲淑:沈从文夜市寻宝
 
李德仁:哲学界第一人
 
卜保怡:外文系培养目标
 
李德仁:逻辑很好玩
 
唐纪明:刘仙洲的教学作风
 
安洪溪、孙敦恒:张子高的教学
 
罗哲文:严格的梁思成
 
邓稼先:邓以蛰两离清华
 
闻黎明:呕心沥血编成《闻一多全集》
 
陆言:叶企孙与清华物理系
 
陆言:尊师爱生的叶企孙
 
暴春霆:《送米图》题诗
 
张友仁:经济学界的一代宗师
 
张书者:化学系主任高崇熙
 
第二章 老清华的课堂趣事
 
王道立:“吐字不清”的程先生
 
王道立:不修边幅的老先生马季立
 
王道立:“奖罚分明”的马先生
 
潘光旦:不着调的老师和学生
 
李任夫:梁启超演讲——《知命与努力》
 
孙敦恒:王国维的课程
 
孙敦恒:王国维与“二重证据法”
 
孙敦恒:张申府上课
 
赵俪生:“风云突变”的课
 
第四辑 清华的运动与毕业
 
第一章 清华运动与革命
 
郭道晖、孙敦恒:清华园里的“革命党人”
 
罗章龙:“五四”
 
梅贻宝:欢迎“入狱”
 
郭道晖、孙敦恒:清华社团的平民教育
 
潘光旦:清华学生运动
 
潘光旦:“救灾”不救灾
 
潘光旦:清华爱国运动开展的困难性
 
刘清扬:革命生活
 
冯友兰:清华保护爱国学生
 
冯友兰:宋哲元兵围清华园
 
张仲碧:静斋的反逮捕斗争
 
第二章 毕业季——耐人寻味的最后一课
 
马彦祥:“话剧”来源
 
费孝通:把留学作为最理想的出路
 
胡鉴:顺利留校
 
邱行湘:“人才”的力量
 
潘光旦:旧清华的人才们都到哪儿去了
 
附 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曹云祥:1924年在甲子级学生毕业式上的讲话
 
曹云祥:1926年对清华学子的毕业赠言
 
曹云祥:1931年在甲子级学生毕业式上的讲话
 
梅贻琦:1927年在清华赠别诸君
 
梅贻琦:在1932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老北大
 
目录
 
第一辑 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
 
第一章 校史杂说
 
冯友兰:京师大学堂
 
朱偰:北大三阶段
 
沈尹默:6万两的存折
 
冯友兰:蔡元培任校长
 
沈尹默:蔡元培之长北大
 
冯友兰:教授治校
 
冯友兰:为学术而学术
 
翟俊千:改革课程编制
 
沈尹默:向政府提要求
 
千家驹:六年更名三次
 
沈尹默:迁校风波
 
朱偰:北大的三派文风
 
沈尹默:蔡先生离职
 
王道元:蔡校长飘然下野
 
朱偰:辞职启事
 
梁漱溟:文理为基础
 
陈仲瑜:各科都来了新教授
 
刘元功:首开女禁
 
范体仁:招收女生
 
刘元功:率先有了女教师
 
刘元功:授予名誉学位
 
高兴亚:讲义费风波
 
高兴亚:限制经费
 
高兴亚:自请开除
 
郑天挺:要不要考试
 
千家驹:教授星散
 
千家驹:合并国立大学
 
李九魁:澡堂坍塌
 
千家驹:北大是中国的缩影
 
第二章 校长,老北大之魂
 
冯友兰:海外留学生的起立
 
冯友兰:管学大臣张百熙
 
陈仲瑜:说中文还是英文
 
沈尹默:把《新青年》搬到北京
 
郑天挺:真实的“兼容并包”
 
沈尹默:连襟的监视
 
冯友兰: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冯友兰:先生气象
 
高平叔:蔡先生遭嫉忌
 
周作人:古怪的翰林
 
周作人:没有艳闻的知识人
 
周作人:寿先生的赞语
 
周作人:阿世
 
郑天挺:“我不长朕即国家者之焰”
 
千家驹:匿名送支票
 
王廷林:胡适的高收入
 
王廷林:胡适的逃跑不抵抗主义
 
王廷林:“打倒胡适!”
 
李祖荫:胡适被赶下台
 
周作人:打油诗
 
高平叔:学术自由
 
沈尹默:到底是书生
 
沈尹默:师爷汤尔和
 
附:历任校长及校长演说辞
 
北大历任校长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
 
蒋梦麟:北大之精神
 
胡适:北京大学50周年校庆演说
 
第二辑 老北大的读书生活拾零
 
第一章 投考万方仰慕的学府
 
俞同奎:46年前我考进母校的经验
 
陈嘉蔼:投考北大
 
张申府:北大预科
 
冯友兰:请改文科
 
朱偰:万方仰慕的学府
 
梁漱溟:为解决问题而北来
 
冯友兰:北大有三种学生
 
冯友兰:眼界大开
 
翟俊千:学生才俊不少
 
刘元功:女生惹关注
 
高兴亚:相当困难和不切现实的入学考题
 
高兴亚:只学必修科的帅麻子
 
千家驹:有如“长征”的投考之路
 
千家驹:不虞之誉
 
李九魁:冒名上学
 
第二章 回想北大当年的校舍与生活
 
张申府:北大藏书楼
 
吴范寰:沙滩红楼
 
张申府:红楼成了新思想运动的中心
 
李祖荫:静幽的北大图书馆
 
刘元功:浓郁的读书空气
 
张申府:图书馆,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许德珩:“五四”时期写大字报
 
陈仲瑜:关于吃
 
翟俊千:素食蔚然成风
 
陈仲瑜:吃好东西的地方
 
陈仲瑜:游玩之所
 
陈仲瑜:听戏是一种重要的消遣
 
陈仲瑜:少数钻八大胡同的学生
 
陈仲瑜:大多数同学省吃俭用
 
陈仲瑜:日常生活费用相当低廉
 
陈仲瑜:蓝布大褂是主打
 
陈仲瑜:宿舍不够用
 
李九魁:斋务科没有办法
 
程厚之:男生宿舍的分类
 
千家驹:跳了两年窗户的范文澜
 
千家驹:宿舍乱象
 
第三章 漫谈北大的校风与制度
 
翟俊千:学生“老爷”
 
冯友兰:自由无边的学生
 
刘元功:法科之盛
 
陈嘉蔼:风气为之一新
 
刘元功:教授学外语
 
陈仲瑜:选科制
 
陈仲瑜:乱选一气的弊病
 
李祖荫:点名与代到
 
程厚之:搞关系的法科生
 
千家驹:偷听生
 
千家驹:抄讲义便是了
 
千家驹:鬼混都可毕业
 
李九魁:教授爱请假,学生不念书
 
李九魁:卖弄学识
 
李九魁:五个月的假期
 
附:开学典礼演说辞
 
蔡元培:1919年开学式上的演说词
 
蔡元培:1920年开学式上的演说词
 
蔡元培:1921年开学式上的演说词
 
胡适:1920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胡适:1946年在北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蒋梦麟:立志定向,切实读书,“自”“治”并重
 
蒋梦麟:1923年北京大学开学演说词
 
第三辑 老北大的教授与课堂趣事
 
第一章 教授,老北大的魅力
 
刘元功:山额夫人与盲诗人
 
周作人:“亦不通”
 
周作人:请客送礼的甘君
 
翟俊千:各学会导师
 
陈嘉蔼:言必称墨子
 
陈嘉蔼:谈话请以五分钟为限
 
陈嘉蔼:胡适之广州演讲受阻
 
沈尹默:胡适的鬼聪明
 
陈嘉蔼:胡、张协作
 
王道元:林纾攻击白话文
 
刘元功:三个哲学家
 
刘元功:傅铜受排挤
 
刘元功:杜威授课
 
刘元功:罗素,中国应走俄国的政治路线
 
李祖荫:法律系教员互掐
 
李祖荫:法律系教员忙兼职
 
王廷林:爱骂日本人的燕树棠
 
王廷林:马裕藻的龙门阵
 
李九魁:没人听懂过的课
 
李九魁:不听课不考试也能赚学分
 
千家驹:手放在插兜里行礼
 
李九魁:孟森点名
 
李九魁:又一趣闻
 
李九魁:魏先生教书真热心
 
李九魁:罗常培先生的独特作风
 
冯友兰:腿伸得太远
 
沈尹默:我来北大
 
沈尹默:讲义和参考书都是保密的
 
沈尹默:诗好字俗
 
梁漱溟:讲印度哲学
 
朱偰:“三沈二马”
 
许德珩:三只兔子
 
刘元功:古怪离奇的辜鸿铭
 
刘元功:辜鸿铭和胡适的争论
 
周作人:公认的怪人
 
周作人:只说不做的保皇派
 
周作人:借机发泄正统思想
 
周作人:校长是学校的皇帝
 
刘元功:东西南北人
 
刘元功:外国人很敬佩他
 
冯友兰:凡是封建的都是好的
 
冯友兰:茶壶理论
 
冯友兰:玩世不恭的名教授
 
冯友兰:上课只写板书的教授
 
冯友兰:陈独秀评书法
 
冯友兰:反派教授水平高
 
周作人:字写得实在可怕
 
周作人:湖北有没有学者
 
周作人:“八部书外皆狗屁”
 
周作人:林公铎爱喝酒
 
周作人:唐诗课讲陶渊明
 
周作人:林公铎抗议聘期
 
周作人:过分客气的许守白
 
周作人:愤世嫉俗的黄晦闻
 
周作人:最喜欢读《心史丛刊》
 
周作人:时髦的冯汉叔
 
周作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周作人:冯某人要的酒
 
周作人:刘叔雅即狸豆乌
 
周作人:“二云居士”
 
周作人:刘叔雅最不喜中医
 
周作人:国会议员着实可怜
 
周作人:朱胡子
 
周作人:消极的博士
 
周作人:闲谈与大吃
 
周作人:八字
 
周作人:涉足于花柳场的新派
 
周作人:有眼识小说
 
高兴亚:艰难的俄语学习
 
高兴亚:伊文与柏烈伟
 
高兴亚:苏联来了三位教授
 
高兴亚:和蔼可亲的盲诗人
 
高兴亚:开除邓文溥
 
千家驹:李大钊的感召力
 
千家驹:是学生滚还是先生滚
 
千家驹:法西斯起源“棒喝团”
 
高一涵:护送陈独秀出京
 
周作人:给女学生讲课
 
程厚之:教授的丑闻
 
朱偰:刘哲遭冷眼
 
陈嘉蔼:诸子佛书当缓读
 
陈嘉蔼:凶暴无礼的卡特理
 
陈嘉蔼:徐崇钦偕同学生看电影
 
千家驹:挂羊头卖狗肉的教授
 
千家驹:对着一个学生上课
 
沈尹默:老学生的翰林梦
 
第二章 老北大那些课堂趣事
 
翟俊千:群星璀璨
 
陈嘉蔼:臭气触鼻的陶兀忒
 
陈嘉蔼:不说国语的英文教师
 
陈嘉蔼:要读晋书
 
陈嘉蔼:成绩人皆在90分以上
 
陈嘉蔼:傲慢无礼的威廉逊授课
 
陈嘉蔼:兵式体操
 
陈嘉蔼:马叙伦讲宋学
 
陈嘉蔼:可快可慢的哲学课
 
陈嘉蔼:上课抽水烟喝茶的老教授
 
陈嘉蔼:以妓院为家的公羊学家
 
陈嘉蔼:胡适之讲西洋哲学平平无奇
 
翟俊千:地球是饼状的
 
翟俊千:杜威教学
 
陈仲瑜:轰动全城的大课
 
李祖荫:安静无哗的课堂
 
高兴亚:不重体育
 
高兴亚:划考试范围
 
高兴亚:难倒先生
 
王廷林:混乱的军训课
 
李九魁:必修的党义课
 
冯友兰:讲不完的哲学课
 
冯友兰:胡适果然不通
 
梁漱溟:听讲的人竟然多出一倍
 
梁漱溟:大家都在为学术
 
朱偰:戏曲小说和印度哲学遭批评
 
冯友兰:先生被赶跑
 
冯友兰:研究和教学统一起来
 
冯友兰:先生照本宣科
 
千家驹:谁都可以教“马克思主义批判”
 
千家驹:先生请学生讲课
 
高兴亚:讲军事学和军制学
 
高兴亚:学生军
 
程厚之:两个公开的哲学讲座
 
翟俊千:“家庭杏坛”
 
翟俊千:罗素讲学
 
刘元功:梁启超批胡适
 
刘元功:梁启超的一次公开讲演
 
刘元功:节制生育的讲演
 
刘元功:杜威、罗素先后来中国
 
王廷林:闻一多讲《诗经》
 

 
鲁迅:我观北大
 
胡适:记辜鸿铭
 
第四辑 老北大的学生社团与刊物
 
第一章 百家争鸣的学生社团
 
张申府:新闻研究会
 
王道元:会社种种
 
郑天挺:静坐会
 
郑天挺:音乐传习所
 
郑天挺:组织画法研究会
 
许德珩:学生救国会
 
许德珩:百家争鸣
 
高兴亚:工读互助团
 
许德珩:平民教育讲演团
 
翟俊千:励志小团体
 
陈仲瑜:“约而精”的少年中国学会
 
张申府:少年中国学会成分很复杂
 
许德珩:全国学生联合会诞生
 
罗章龙: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罗章龙:“亢慕义斋”
 
陈仲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高兴亚:马克思学术研究会被封
 
刘元功:不嫖、不赌、不娶妾的进德会
 
陈仲瑜:改良与革命的分歧
 
张申府:进步团体座谈会
 
陈仲瑜:年会无果而散
 
陈仲瑜:不断发展的“马会”
 
高兴亚:荣获足球冠军
 
陈仲瑜:受邀参加远东会议
 
梁漱溟:关注个人品德行谊的行知会
 
范体仁:少中学会会员调査表
 
程厚之:学生会里的政治
 
李祖荫:教职员俱乐部
 
第二章 老北大的刊物与书籍
 
翟俊千:《新青年》
 
沈尹默:“你来编,我们都不投稿。”
 
陈嘉蔼:《新潮》与《新青年》此唱彼和
 
陈嘉蔼:《新潮》的新文章
 
李小峰:《新潮》经费由学校负担
 
李小峰:《新潮》的主要推销员是学生
 
李小峰:学校应负《新潮》印刷费全责
 
陈嘉蔼:《国故》崇古,《新潮》求新
 
许德珩:集资办《国民杂志》
 
许德珩:《共产党宣言》的前半部
 
许德珩:《国民杂志》社紧急会议
 
李小峰:“顺利”冲昏了头脑
 
李小峰:多渠道销售
 
李小峰:亲自卖书收钱
 
李小峰:鲁迅的大力支持
 
第三章 丰碑永驻的运动与革命
 
罗章龙:秘密行动小组
 
陈仲瑜:群情愤激
 
翟俊千:游行示威出发前
 
许德珩:五四前的准备
 
许德珩:五月四日的早晨
 
刘元功:打倒卖国贼曹汝霖
 
刘元功:攻进曹宅
 
俞劲:队伍被引向赵家楼
 
罗章龙:打赵家楼
 
许德珩:说服军警
 
俞劲:警察被感化
 
俞劲:日本人身护章宗祥
 
俞劲:买火柴的意图
 
刘元功:火烧曹宅
 
许德珩:学生会拒绝捐款
 
许德珩:“二十年后又是一条英雄好汉”
 
王道元:“你们那学生还要不要哇?”
 
刘元功:爱国无罪
 
高兴亚:骂人还要合乎逻辑
 
刘元功:罢课又来
 
刘元功:“杀君马者道旁儿”
 
许德珩:郭钦光之死
 
刘元功:一鸣惊人的段锡朋
 
周作人:让人无法忍受的讲话
 
刘元功:保证段锡朋的安全
 
高一涵:印刷《北京市民宣言》
 
高一涵:陈独秀被捕
 
黄艮庸:散发传单被捕
 
黄艮庸:在狱中共住了18天
 
刘元功:“无耻胆小鬼”
 
程厚之:学生军保卫孙中山
 
程厚之:学生军为孙中山护灵
 
程厚之:反对“关税会议”示威运动
 
程厚之:“首都革命”
 
程厚之:惨杀学生的事件发生了
 
千家驹:清党委员
 
千家驹:反对国立八校合并
 
千家驹:像笼子里的“鸡鸭”
 
千家驹:复校运动取得胜利
 
朱偰:清校
 
附:毕业典礼演说辞
 
胡适:在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老胡同
 
目录
 
第一章 交道口:闹剧不断的『总统府』
 
张钫:与袁世凯的一面
 
唐在礼:军火回扣
 
王楚卿:段祺瑞家的杂役生计
 
王楚卿:段祺瑞的规矩
 
周玳:阎锡山金蝉脱壳
 
陶树德:冯国璋卖鱼
 
章士钊:段祺瑞的豪爽
 
何柱国:段祺瑞和张作霖的信使
 
王坦:我想做笔买卖
 
韩玉辰:默不作声
 
谭光:傅汝霖侵吞国家资财
 
周玳:段祺瑞临时执政府
 
陶树德:段祺瑞出任执政的裁员
 
程厚之:北大学生军迎接孙中山
 
鹿钟麟:孙中山去世
 
鹿钟麟:中山治丧地的纠纷
 
楚溪春:悼中山诗
 
谭光:孔祥熙的发迹
 
王楚卿:段祺瑞与汪精卫的争吵
 
华林:首都革命
 
李世军:段老总决心要杀一些“赤化捣乱分子”
 
刘生浚:三一八·开场
 
杜文若:三一八·逃跑
 
杨春洲:一个请愿学生的见闻
 
刘尊棋:回顾“三一八”
 
范体仁:议决八条
 
曹祥华:马房避险
 
许世玮:三一八·刘和珍
 
程厚之:邓文辉中弹
 
李纶波:张学良、顾维钧跳舞
 
千家驹:走形式的狱审
 
武和轩:斗法
 
田壁臣:出入伪满国
 
张樾亭:宋哲元玩牌
 
宋景昭:战前的宋哲元
 
黄富强:励志社
 
第二章 前门外·大栅栏·牛街:谈政治也谈风月
 
王克昌:何孟雄战斗在宣南
 
李金龙:名妓辈出的陕西巷
 
汪建刚:收买议员交易所
 
汪建刚:不谈政治谈风月
 
华觉明:废止读经
 
尚绶珊:银号胡同
 
王楚卿:不打茶围的段祺瑞
 
冯友兰:两院一堂
 
许德珩:照相馆的另类作用
 
刘味根:中国的第一个话剧学校
 
王克昌:罗荣桓在湖南会馆
 
华觉明:在丞相胡同创办《晨钟报》
 
王克昌:马骏的崇高气节
 
濮清泉:陈独秀的“寡人之疾”
 
张文钧:骆驼阿四
 
张文钧:大烟馆
 
李金龙:妓院的等级
 
讷葊:戏班子
 
霍实子:对日交涉
 
张文钧:“燕子窠”
 
周作人:冯汉叔打茶围
 
沈醉、郭旭:蹲点抓嫖
 
全信和尚:法源寺
 
第三章 东华门:胡同中的政治运动
 
张寿崇:谭鑫培的绝唱
 
蔡璐:北京学界第一次运动会
 
张寿崇:清皇室宴请孙中山
 
袁静雪:袁世凯的家规
 
袁静雪:袁世凯设女馆
 
袁静雪:袁世凯多处房产
 
陈映芳:黎元洪坚拒称王
 
张国淦:黎元洪坚拒册封
 
张钫:“光景光景”
 
高兴亚:曲线入党
 
吕宝德:中法实业银行经理宅邸
 
胡传揆:民国时期的协和医院
 
韩玉辰:黎元洪复位
 
韩玉辰:黎宅前的丐帮
 
邓汉祥:掐水掐电
 
刘味根:廿六剧学社
 
张绍程:“黄陂不懂这一步棋”
 
楚溪春:曹锟恐吓黎元洪
 
汪建刚:弄巧成拙的贿选
 
罗方中:“中国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
 
周一志:西山派
 
罗方中:西山派关门大吉
 
程厚之:李大钊被捕
 
刘尊棋:突然被捕
 
黄绍竑:交际花家的军国大事
 
霍实子:逃离殷公馆
 
周作人:刘半农的鱼皮鞋
 
刘光人:何其巩入狱
 
暴春霆:胡适题字
 
王世襄:“郭瓷”的交接
 
陈明绍:供水与胡同名儿
 
何思源:免职何思源
 
黄翔:说客李介人
 
全信和尚:僧阀
 
陶树德:赠房
 
第四章 朝阳门·建国门:『旧宅院』里名人故居多
 
靳麟:京师同文馆
 
章元善:出国前的特训
 
恽宝惠:彭家珍的刺杀
 
袁静雪:袁世凯遇刺
 
陶树德:壬子兵变
 
唐在礼:袁世凯接待孙中山
 
唐在礼: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李静庭:曹汝霖的公馆
 
李静庭:曹汝霖破相
 
叶景莘:提前的五四运动
 
蔡端:游行队伍逼近赵家楼
 
寿墨卿:马叙伦电话救陈独秀
 
张申府:罗素中国讲学
 
吴范寰:夭折的“北京大学新知书社”
 
李文杰:邓君翔改名隐居
 
陶菊隐:福开森拒绝出山
 
张锐:福开森的古董生意
 
黄绍竑:跋扈的酒井隆
 
陶尚铭:《塘沽协定》的产生
 
靳天林:家庭聚会里的抗日讨论
 
颜仪民:赛金花与“克林德的石头牌坊”
 
雷风行:斯诺采访
 
刘清扬:一二·九与北大
 
张超济:日本的奴化教育
 
刘锡珍:皮包的保险公司
 
陶葊:吴佩孚死于牙病
 
刘锡珍:日本接管英属保险公司
 
张锐:被遣送返美
 
王世襄:未果的文物索取
 
黄富强:财政局直接收房
 
王世襄:接收文物
 
杨格非:傅作义的和谈
 
邵宝元:北京饭店
 
第五章 福绥境·丰盛·二龙路:官宦宅第多
 
刘嵩崑:梅兰芳迁居鞭子巷
 
成善卿:小胡同里的大作家
 
王铭珍:旧式接生礼俗
 
朱庭祜:地质研究所
 
刘冰天:骗去40万
 
张岱年:张岱年、张申府居所
 
徐秀珊:李大钊北京居所
 
韩玉辰:卖选票
 
楚溪春:政学会再次成立
 
王坦:“有钱买个总统当”
 
华林:撤换女师大校长杨荫榆
 
许世玮:胡同里的女师大
 
黄慧珠:忧心切关国家事
 
张恨水:世界晚报
 
吴范寰:营救成舍我
 
吴范寰:北京世界日报
 
杨铭珍:老舍与小羊圈胡同
 
李世军:鲁迅的告诫
 
阎子奉:挖银子
 
刘清扬:张申府居所
 
卢景贵:九一八后的东三省交通委员会
 
魏广洲:书店送书郎
 
马毅:闭门谢客的齐白石
 
邹士方、秦宝春:娄师白入齐白石门下
 
张岱年:张岱年结婚
 
郄武:教化部
 
张岱年:张岱年居所
 
张岱年:张岱年《哲学思维论》
 
李泰棻:摇身一变的王英
 
周北峰:北平起义前的撤退
 
杜任之:傅作义投诚
 
第六章 景山·东四:民国大师的成就与操守
 
寿墨卿:章太炎绝食
 
郑晟礼:外交协会成立背景
 
梁漱溟:李济深先生
 
吴范寰:成舍我发迹
 
范体仁:吉祥胡同的《现代评论》
 
曾毓隽:绑架段祺瑞阴谋
 
王楚卿:段祺瑞的“空府”
 
曾毓隽:段祺瑞不参加孙中山吊唁内幕
 
楚溪春:军警与三一八惨案
 
尚绶珊:醋意索命
 
陈芳:顾颉刚在蒋家胡同
 
牟龙光:会晤汪精卫
 
姚雪垠:立志文学
 
姚雪垠:四赴北平
 
陶葊:新民会的由来
 
昝道徒:一贯道的酒考
 
杜聿明:撤退前的敷衍
 
李东东:“几分钟”报社交接
 
第七章 安定门·北新桥·东直门:站在城楼上遥望当年
 
李寿朋、闵孝慈:经正书院
 
溥雪斋:大太监小德张
 
赵德本:义和团火烧东正教堂
 
讷葊:梨园的掴掌
 
李静庭:曹汝霖的居所
 
李纶波:王怀庆公馆
 
曾毓隽:邓君翔躲债
 
白恩育:拐卖案其一
 
圣泉:拈花寺的房租生意
 
祺克泰、孟允升:蒙古亲王那彦图家道败落
 
密然、又然、正义:针线胡同的通教寺
 
袁静雪:袁克定掌家
 
郑廷玺:王占元的房产
 
第八章 西长安街:『神州第一街』
 
汪荣堃:“贵胄班”
 
袁静雪:袁世凯入住中南海
 
刘振生:安福系的形成
 
曾毓隽:安福系名称由来
 
曾毓隽:安福俱乐部
 
陈文运:张勋复辟
 
王家桢:张勋复辟当天的酸梅汤
 
陶树德:复辟后的逃亡
 
祺克泰、孟允升:养小
 
叶景莘:国民外交协会
 
叶景莘:豪杰梁秋水
 
郑晟礼:五四事后
 
李鹏图、刘序东、李邺亭:贿考
 
王坦:“总统,是当得当不得”
 
冯亦吾:汤四爷
 
文强:戴老板的安排
 
唐真如:王鸿韶的公馆
 
王化一:东北流亡青年在北平
 
周北峰:白旗与北平解放
 
王克俊:傅作义的家宴
 
陈明绍:垃圾城
 
千家驹:胡同公寓
 
附录:胡同
 
西南联大
 
目录
 
第一辑 西南联合大学的缘起
 
第一章 校史杂说
 
谭文耀:暂驻衡湘 又成离别
 
左右:史无前例的“长征”
 
黄钰生:增设师范学院
 
刘兆武:五个学院
 
左右:蒋梦麟去蒙自考察
 
何宇:叙永分校
 
陈长平:两首校歌
 
申泮文:三校公物迁移北运
 
第二章 校长,西南联大之魂
 
刘兆武:“你是我的代表”
 
左右:“在联大,我不管就是管”
 
谢本书:多听少说的梅校长
 
谢本书:值得回味的定胜糕
 
谢本书:联大人的“梅迷”情结
 
第二辑 名师趣事与校风校制
 
第一章 西南联大名师堂
 
符开甲:陈岱孙讲《经济学概论》
 
李广田:风趣的朱自清
 
李建恩:朱自清披毡入城
 
李建恩:循循善诱的朱自清
 
李建恩:朱自清的昆明足迹
 
王景山:林语堂的演讲
 
姚渠芳:从不点名的钱穆
 
王敦书:历史系主任雷海宗
 
李赋宁:“哈佛三杰”——陈寅恪、汤用彤、吴宓
 
冯友兰:《知识论》和《逻辑》
 
杨起、王荣禧:杨振声讲现代中国文学
 
杨起、王荣禧:杨振声力倡白话文
 
杨起、王荣禧:启发式教学
 
吴晓铃:刘叔雅讲《庄子》
 
刘兆武:旁听陈寅恪的历史课
 
刘兆武:张奚若扯闲话
 
刘兆武:皮名举画地图
 
庞瑞、杨玉玮:蔡方荫爱说“Now, then”
 
庞瑞、杨玉玮:不讲半点情面的蔡方荫
 
刘兆武:推崇《金瓶梅》的沈从文
 
汪曾祺:创作能不能教?
 
汪曾祺:沈从文教创作
 
汪曾祺:不赞成命题作文
 
汪曾祺:“要贴到人物来写”
 
汪曾祺:亦师亦友的沈从文
 
汪曾祺:沈从文痛恨打扑克
 
汪曾祺:善于谈天的沈从文
 
顾迈南:华罗庚在西南联大
 
顾迈南:与闻一多隔帘而居
 
冯至:翻译《歌德年谱》
 
冯至:背包里的《歌德全集》
 
冯至:偶然的十四行诗
 
冯至:教授很年轻
 
戴世光:我与西南联大的渊源
 
刘兆武:“二云居士”刘文典
 
刘兆武:郑天挺讲明史
 
孙观华:社会学系的名教授
 
陈康定:文学史家萧涤非
 
肖昆云:动员学生复课的傅斯年
 
田曰灵:严苛的化学系教授
 
李建武:59.5分也是不及格
 
董树屏:德高望重的“刘老夫子”
 
宗孔德:电机系主任章名涛
 
赵震炎:航空系主任王德荣
 
赵震炎:畅销昆明的“西曼”墨水
 
刘兆吉:杨石先、黄钰生深夜整考题
 
刘兆吉:闻一多畅谈新诗
 
王佐良:有数学头脑的现代诗人——威廉·燕卜荪
 
朱德熙:怀念唐立庵先生
 
傅举晋:“平生爱海伦”的吴宓
 
林元: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
 
袁方、全慰天:有所为有所不为
 
赵捷民:体育行家马约翰教授
 
朱俊、李红英:英籍教授白英
 
朱俊、李红英:俄籍教师噶邦福
 
周崇德:博学多才的罗伯特·温德教授
 
沈琨、沈靖:生物化学家沈同教授
 
符开甲:大师荟萃的中文系
 
杨蓍荀:必须爱惜公物
 
熊德基:百家争鸣,各展所长
 
熊德基:新课程层出不穷
 
张凤祥:偏爱选修课
 
第二章 漫谈校风与制度
 
熊德基:四种学号
 
戴世光:集三校校风之精华
 
李凌:高效能的行政部门
 
熊德基:“精兵简政”的典范
 
朱鸿运:勤奋好学的校风
 
朱鸿运:“民主堡垒”之美誉
 
赵乃抟:团结互让,不讲门户
 
谢本书:联大校训——“刚毅坚卓”
 
木子:解读西南联大校训
 
刘兆武:学术自由之风
 
熊朝隽: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马识途:绝不照本宣科
 
马识途:推崇真民主和真科学
 
杨光社:严谨认真的校风
 
杨光社:三校团结合作的缘由
 
李凌:没有不上课的教授
 
王先冲:不到70分不准入系
 
梅祖彦:西南联大的办学体制
 
马识途: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杨光社:“通识为本,兼识为末”的培养目标
 
贺连奎:“中西合璧”的授课方法
 
第三辑 西南联大的读书生活拾零
 
第一章 招生与课程设置
 
李凌:招生标准高
 
朱光亚:高质量的学生
 
周明道:报考西南联大
 
常荣福:迟到的录取通知
 
钱惠濂:如愿进校门
 
吴方:考取西南联大的经过
 
夏雨:二入联大
 
李凌:文理兼修的课程设置
 
熊德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王补宣:最怕体育课
 
田曰灵:化学系的选修课
 
沈元:航空系的教学安排
 
沈元:航空系的高淘汰率
 
贺连奎:最难学的课程——工程力学
 
陈南平、张远东:联大机械系
 
第二章 回想当年的校园生活
 
杨振宁:最好的大学
 
易颜:李政道在西南联大
 
章成艳:“二妙”之一李赋宁
 
吴大猷:漫长的往返路程
 
陈省身:室友华罗庚
 
王世堂:“抢书”的朋友
 
王世堂:不耻下问的“小孩”
 
王世堂:爱说“Pure”的邓稼先
 
姚秀彦:漫画版冯友兰
 
龙美光:联大图书馆
 
高小文:暑期的军事训练
 
张定华:“翻车事件”
 
孙观华:活跃的辩论会
 
杜汝楫:考高分不容易
 
冯至:林场茅屋
 
冯至:习以为常的跑警报
 
钱德基:学生自治会的改选
 
杨天堂:大西门外的新校舍
 
王景山:别具特色的“八宝饭”
 
王景山:灰布长衫是主流
 
任之恭:迁校初期的艰难生活
 
郭沂曾:“跑警报”
 
张闻博:教室设在古庙里
 
张闻博:贫穷学生的“贷金”待遇
 
张闻博:茶余饭后打桥牌
 
贺连奎:活泼调皮的学生
 
胡邦定:编报人的辛苦
 
黎勤:婚姻恋爱问题座谈会
 
张凤祥:别开生面的讲演活动
 
贺连奎:工学院的实习区——江西会馆
 
贺连奎:工学院的教学区——迤西会馆
 
郭沂曾:联大物理系
 
赵乃抟:从不计较穷和苦
 
熊德基:“难民大学”
 
田曰灵:恶劣的学习条件
 
田曰灵:贴补生活
 
田曰灵:自由选择学生宿舍
 
王宪钊:靠目力和“手感”观测气象
 
陈炎创:实习与勤工俭学相结合
 
陈炎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光德正:工学院学生的课余生活
 
黄钰生:公费师范生
 
卢华焕:在注册组工作的日子
 
何期明:座无虚席的图书馆
 
何期明:联大学生的衣着
 
张凤祥:联大的“民主墙”
 
吴铭绩:简陋的设备
 
吴铭绩:一书难求
 
吴铭绩:在茶馆里自习
 
张之良:滇西翻译官
 
高小文:军训风波
 
汤衍瑞:长沙临时大学生活点滴
 
李桂华:游泳趣事
 
姚秀彦:南院女生
 
姚秀彦:课堂内外
 
姚秀彦:苦中作乐
 
刘兆武:提高英文的途径
 
刘兆武:从土木系到历史系
 
徐达仁:名目繁多的奖学金
 
申泮文:10元补助费
 
王浩:谁也不怕谁
 
胡邦定:没有分数
 
第四辑 学生社团与革命
 
第一章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与刊物
 
章成艳:“湖畔绅士”英语俱乐部
 
邢福津:学生自治会的成立
 
邢福津:学生自治会的竞争
 
刘兆吉:南湖诗社始末
 
张定华:联大剧团的产生
 
张定华:联大剧团的贡献
 
钱德基:群社
 
张维亚:群社的兵役宣传活动
 
冯至:和冬青社的接触
 
孙观华:社会科学研究会
 
方复:铁马体育会
 
翟国瑾:国民剧社的成立
 
翟国瑾:拮据的演出经费
 
钱德基:《春秋》壁报的风波
 
魏铭让:神曲社的成立
 
冯至:林元和文聚社
 
黄宏煦:“流火”壁报社
 
杨显公:筹办《春雷》壁报社
 
王明:联大新诗社
 
胡邦定:僧音合唱团
 
吴宝璋:创办“民众夜校”
 
傅乐炘:“炔社”
 
朱鸿运:剧艺社
 
胡邦定:感人至深的话剧演出
 
张映庚:《国文月刊》
 
林元:《文聚》创刊的经过
 
贺连奎:《学生报》
 
黎勤:女同学创办的壁报——《南苑》
 
第二章 丰碑永驻的运动与革命
 
钱德基:各派政治力量在联大
 
钱德基:联大的地下党总支
 
邹文靖:“倒孔运动”
 
邹文靖:“倒孔”示威游行
 
黎勤:读书会的秘密活动
 
马豫:参加空军的联大学生
 
彭国涛:三次从军抗日高潮
 
李光荣:“五四”纪念活动
 
朱鸿运:“一二·一”运动
 
闻一多:亲历“一二·一惨案”
 
张友仁:四烈士公葬典礼
 
老书店
 
目录
 
第一辑 老书店
 
宋云彬:发时代新声
 
宋云彬:进步“开明”
 
宋云彬:出版两部大书
 
宋云彬:“大书”《辞通》
 
宋云彬:《二十五史》与《二十五史补编》
 
宋云彬:抽版税发财
 
宋云彬:《开明英文读本》的畅销
 
冯和法:竞争者出现
 
宋云彬:《爱的教育》
 
宋云彬:惜哉!开明
 
王大煜:进步文化的堡垒——生活书店
 
胡愈之:结缘生活书店
 
王大煜:生活书店与救国会
 
王大煜:生活书店的人事制度
 
王大煜:关心读者
 
王大煜:从《生活周刊》到《生活日报》
 
王大煜:生活书店开架售书
 
王大煜:举办义卖,支援抗战
 
王大煜:改善职工待遇
 
魏晋:生活分店
 
张启宗:黑名单变“明”
 
王大煜:生活书店遭查封
 
沈静芷:成立新知书店
 
冯和法:辛苦办新知
 
薛暮桥:出版《中国乡村建设批判》
 
沈静芷:别具一格的《文化线》
 
赵晓恩:香港新知
 
赵晓恩:新知关门
 
张弢英:辛垦一二事
 
萧作霖:拔提书店
 
张企程:中国世界语书店
 
陈子谷:短命的半岛书店
 
冯和法:设“不二书店”
 
李成俊:惠记书店
 
第二辑 老书局
 
贾平安:创办商务印书馆
 
贾平安:教科书营业冠于全国
 
贾平安:随书编写教授法
 
陈廷缜:早期发展的奥秘
 
黄警顽:商务的图书推广
 
陈廷缜:推销的窍门
 
曹冰严:影印善本古籍丛书
 
曹冰严:创办公共图书馆
 
曹冰严:东方图书馆
 
曹冰严:任人唯贤
 
卢天白:商务印书馆的稿酬制度
 
卢天白:“新标准办法”的风波
 
朱友伦:杭州分馆的运营
 
万籁鸣:我在商务画插画
 
朱蔚伯:改组编译所
 
朱蔚伯:四角号码检字法
 
顾祖荫:撤柜开架的创举
 
董涤尘:在数学部当编辑
 
胡愈之:由合资变民企
 
邹修庵:也是文具店
 
杨荫深:重编《高中国文课本》
 
王云五:《万有文库》的缘起
 
王云五:《万有文库》的发行与预定
 
朱蔚伯:《百科全书》的破产
 
朱蔚伯:功亏一篑的《丛书集成》
 
陈廷缜:可取的经营管理方法
 
陈廷缜:职工培训——学徒制
 
陈廷缜:年功加给制薪酬
 
王之恕、宣节带:京华印书局的全盛期
 
王之恕、宣节带:拓银行业务
 
王之恕、宣节带:京华难逃厄运
 
章锡琛:中华书局诞生
 
朱联保:早期中华书局责任人
 
金寒英:欲编《辞海》
 
章锡琛:“游击战”胜出
 
朱联保:分馆分局
 
朱联保:书局副业
 
朱朗亭:选择分局经理的标准
 
朱朗亭:杭州分局的运营
 
豆稚五:昆明分局的经营特点
 
朱联保:改组公司
 
俞鼎梅:从招考集资
 
朱联保:创用标点符号
 
邱仲和:出版有一手
 
刘季康:初期推广活动
 
朱联保:获得“号召力”
 
朱翊新:勉强生活
 
刘廷枚:用赠品吸引读者
 
刘季康:正常推广方式
 
刘弘任:边陲设店
 
翁稚棠:特色设店
 
邱仲和:排辈论“字”
 
刘弘任:《千字课本》
 
朱联保:日伪下杀手
 
朱翊新:最好的时机
 
朱联保:出版长篇通俗小说
 
朱联保:创用新词“连环图画”
 
朱联保:陈嘉庚与世界书局
 
朱联保:教科书的送审内幕
 
朱联保:不为10万元折腰
 
朱联保:朱生豪的稿酬
 
谷馨山、赵树芬:接任泰东
 
谷馨山、赵树芬:出版转移
 
谷馨山、赵树芬:不弃政治往来
 
谷馨山、赵树芬:创造社的第一个据点
 
谷馨山、赵树芬:出版国故
 
谷馨山、赵树芬:假公济“泰东”
 
谷馨山、赵树芬:随“时”而动
 
谷馨山、赵树芬:只愿遂民意
 
谷馨山、赵树芬:自树一帜
 
谷馨山、赵树芬:赵公陨落
 
冯和法:合作办书局
 
冯和法:从“三个一”开始
 
冯和法:初办黎明
 
冯和法:初到黎明
 
冯和法:《经济学季刊》
 
冯和法:包办“黎明”
 
冯和法:黎明一期刊
 
冯和法:真正负责人
 
冯和法:“独裁”一面
 
冯和法:难定方针
 
冯和法:在文学方面的一贯性
 
冯和法:农书出版
 
冯和法:《中国农村》应运而生
 
冯和法:《中国农村》脱离“黎明”
 
冯和法:黎明“后台”
 
冯和法:各取所需
 
冯和法:在粤书局
 
冯和法:又看到希望
 
冯和法:再次白手起家
 
冯和法:变成文具店
 
冯和法:名存实亡
 
冯和法:出版大学课本
 
冯和法:转移广州
 
傅荣恩:命名正中
 
黎孑遗:正中之谜
 
傅荣恩:文化“特务”任务
 
黎孑遗:抗战以前的正中书局
 
黎孑遗:“七联处”的成立
 
黎孑遗:生财之道
 
刘寒英:国定本的产生
 
刘寒英:反对七联的风潮
 
黎孑遗:正中西迁
 
黎孑遗:正中瓦解
 
萧作霖:中国文化书局
 
张超济:敌伪的“新民”
 
张超济:走狗本质
 
张超济:成立“学用品部”
 
张超济:荼毒思想的书馆
 
范予遂:应急的“民力”
 
江文汉:青军协会书局
 
第三辑 老书社
 
李小峰:难被认可
 
李小峰:印些像样书
 
李小峰:《新潮》的推销员
 
李小峰:推广新文化
 
李小峰:竭力服务
 
李小峰:《呐喊》新气象
 
李小峰:革新出书
 
李小峰:社址被销
 
陈铭枢:鱼龙混杂
 
陈铭枢:“神州”大变身
 
陈铭枢:“神州”滞销
 
陈铭枢:“南自南,北自北”
 
陈铭枢:论战巧借“力”
 
陈铭枢:“神州”难见天日
 
陈子谷:东流“诗歌”
 
卢耀武:秘密“编译社”
 
赵晓恩:文化阵地
 
赵晓恩:“文化城”
 
赵晓恩:人事的变动
 
赵晓恩:出版的复活
 
赵晓恩:重印刊物
 
刘文辉:作文化斗争
 
屠思聪:《一览图》始末
 
屠思聪:地图出版无望
 
第四辑 老刊物
 
孙孟晋:强学会刊物
 
朱蔚伯:《东方杂志》
 
冯和法:始创《文摘》
 
冯和法:尽心竭力
 
冯和法:独立“复旦”外
 
冯和法:继续《文摘》
 
冯和法:保《文摘》本质
 
汪松年:全国最新报
 
陈铭德、邓季惺:《新民报》简介
 
陈铭德、邓季惺:进步爱国
 
陈铭德、邓季惺:《新民》丛书
 
章元善:《合作讯》历程
 
蔡端:《一般》
 
秦柳方:《救亡日报》在桂林
 
郑逸梅:《红杂志》
 
郑逸梅:富丽《红玫瑰》
 
秦柳方:救国会的《中国农村》
 
孙玉蓉、王爱英:复古的《学衡》
 
赵晓恩:《文化杂志》
 
李梅甫:昭平版问世
 
胡愈之:《新生》的新生
 
胡愈之:形势教育
 
薛暮桥:白区的战果
 
冯和法:论战革命
 
冯和法:曲折前行
 
冯和法:增设板块
 
冯和法:《中国农村》遭查禁
 
尚丁:孤立反动杂志
 
胡愈之:汉奸报纸
 
胡愈之:南洋“小”刊物
 
胡愈之:《风下》由来
 
胡愈之:引导爱国
 
胡愈之:紧跟时局
 
张楚琨:《南侨日报》
 
张楚琨:华侨纽带
 
胡愈之:南洋喉舌
 
陈子谷:国内的帮助
 
陈子谷:创办《质文》
 
方仲伯:《申报》的拓展
 
第五辑 教科书与工具书
 
曹冰严:三日售罄的《最新教科书》
 
顾树森:“特种教科书”
 
顾树森:“国定教科书”
 
朱联保:“新”教科书
 
刘廷枚:编译《福尔摩斯探案大全集》
 
章锡琛:举足轻重教科书
 
金寒英:定出版原则
 
金寒英:“披沙拣金”
 
金寒英:待时而售
 
金寒英:《辞海》款式
 
金寒英:例证来源
 
金寒英:《辞海》的诸多“关于”
 
金寒英:更具生命力
 
金寒英:“小品登堂”
 
金寒英:引书加篇名
 
金寒英:未完成之事
 
许世玮:《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
 
第六辑 民国出版之大人物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
 
曹冰严:兢兢业业的张菊生先生
 
郑贞文:王云五的“前半生”
 
郑贞文:胡适的推荐
 
章锡琛:错误的决策
 
章锡琛:世界书局创始人
 
刘廷枚:沈知方巧妙募金
 
杨耀健:叶圣陶与开明书店
 
郑贞文:高梦旦悉心印古书
 
吴觉农:《新女性》执笔人
 
冯和法:多才多艺的伍蠡甫
 
冯和法:荐我去书局
 
冯和法:独力难支
 
胡愈之:介绍欧洲状况
 
徐安如:胡愈之的指示
 
章锡琛:林亚泉主编《东方》
 
冯和法:黎明书局的总经理
 
章乃器:独创《新评论》
 
方仲伯:传播马列读物
 
方仲伯:李公朴的主张
 
张恨水:《春明外史》的版权
 
张恨水:《金粉世家》的遗憾
 
张恨水:无力圆梦
 
冯和法:月刊改旬刊
 
冯和法:无力回天
 
冯和法:与孙寒冰的争论
 
冯和法:坚定信念
 
冯和法:一个怪现象
 
杨凡:蒲风作《六月流火》
 
杨凡:在外不折腰
 
王云凡:古典文学总编辑谢无量
 
任是军:柳乃夫英勇牺牲
 
秦柳方:教育家俞庆棠
 
冯和法:黎明董事长
 
冯和法:为黎明出力的人
 
冯和法:“抠门”的徐毓源
 
金寒英:“鸟尽弓藏”
 
水世铮:雷洁琼护“生活”
 
魏广洲:送书遇名师
 
张启宗:“救国”在救国
 
杨慎之:《救亡》停刊了
 
第七辑 民国书业之大事件
 
宋云彬:开明书店跟世界书局的争讼
 
陈煦:新生事件的始末
 
宋云彬:“六大书局”
 
宋云彬:“书业托拉斯”
 
谢天培:“正中”“拔提”由来
 
张企程:办书店,售“世界语”
 
张汉文:书局略谈
 
高思庭:国民党两书局
 
张启宗:“三户”略述
 
谭光:办书局
 
李梅甫:书店的创建
 
朱联保:同行的微妙
 
刘季康:无序的竞争
 
黎孑遗:争夺出版霸权
 
郑贞文:自立门户
 
翁稚棠:打破垄断
 
章锡琛:联手“治”世界
 
刘季康:“六家公议”
 
吴研因:三联升七联
 
刘寒英:关于“七联处”
 
朱联保:承印比例
 
吴研因:“联”多粥少
 
吴研因:三分教材天下
 
朱联保:“死里逃生”
 
朱联保:抵制“出版法”
 
冯和法:寻找出版商
 
冯和法:双向选择
 
朱联保:世界书局的笔墨官司
 
冯和法:并肩作战
 
曾扩情:书店与谍报
 
袁英林:CC的出版
 
赵澍:为反共服务
 
刘恭:混淆视听
 
吴范寰:被迫迁让
 
覃异之:“开明气象”
 
魏晋:暴露真面目
 
覃异之:逮捕书店人员
 
魏晋:据理不后退
 
阎宝航:舆论反击
 
章乃器:《救亡》遭迫害
 
黄敬斋:捣毁书店
 
刘恭:南温泉“生意”
 
韩海容:以教育之名
 
朱联保:出版难行
 
戴鹏天:反动文化措施
 
戴鹏天:设层层关卡
 
朱联保:难过的1941
 
朱翊新:一落千丈
 
方仲伯:民主在滇
 
方仲伯:改“量才”之名
 
谷馨山、赵树芬:赵南公被罚
 
赵晓恩:转移工作重心
 
姜椿芳:另辟阵地
 
李梅甫:迂回战斗式
 
谢天培:“温柔”的“围剿”
 
谢天培:“文化围剿”破产
 
周新民:暴徒的袭击
 
陈文荣:白色笼罩下
 
胡愈之:维华侨团结
 
吴研因:教材之战
 
谢天培:暴力“文化围剿”
 
江文汉:“甘地”在中国
 
冯和法:无缘《译文》
 
陈小翠、范烟桥、周瘦鹃:宦游游记
 
千家驹:批判乡村理论
 
章念驰:出版《家书》
 
徐安如:进入《民主日报》
 
冯和法:病中依旧想《文摘》
 
冯和法:深入人心
 
吴研因:尽情拉拢
 
朱联保:书局练习生
 
胡子婴:“聚餐”生活
 
戴鹏天:“新书介绍”
 
任是军:青记一支队
 
冯和法:一条文化街
 
冯和法:聚会约稿
 
陈铭德、邓季惺:恫吓学生
 
姜椿芳:译《列宁》
 
傅益光:《人生观之论战》
 
张企程:世界语的《世界》
 
张启宗:不惧威胁
 
胡愈之:胡王勾结
 
 
 
 
 
点击下载:民国趣读系列(共5册)
(访问密码:7509)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